分类
仁 中国哲学重要范畴。①指人的道德境界。源出《尚书 ·金縢》:“予仁若考”,指一种美德。孔子以仁为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提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等命题,并把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都纳入“仁”的范畴之中。孟子以“亲亲”释仁,并将之归结为“人心”。墨子把兼爱作为仁的基本内容。老子将 “仁”与道相对立,提出“大道废,有仁义”之说。庄子指斥仁义之论,主张回归自然,西汉董仲舒把仁义与天道结合,以为“仁”为天意的体现。东汉王充把仁看作善的行为。北宋张载把“兼爱”看作仁的本质,程颢则认为仁便是“与物同体”。南宋朱熹把仁看作世界本原。陆九渊认为仁为人之本心。近代康有为、谭嗣同以“爱力”释仁,赋予其资产阶级的博爱内容。②清明政治的标准,即仁政。孔子有“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孟子则认为:“得天下者谓之仁。”
义 指思想行为合乎一定的标准。《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孔子主张以义为立身标准,认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孟子指出:“义,人之正路也。”荀子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墨家则以利释义,认为“义,志以天下为,而能利之,不必用”。后世儒家多重义轻利,唯北宋李觏,南宋叶适、陈亮,清颜元、李穀重视功利,反对空谈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