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的“小调”简介(民歌的一种)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0
分类

“小调”是山东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种歌唱体裁。小调的兴盛与明清以来山东城镇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正是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促成了以演唱小曲为生的职业或半职业艺人的出现,而他们的歌唱实践,又推动了这一体裁的广泛流传和艺术表现力的不断提高。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明末清初,小调已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大致说来,小调民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历史较久、流传较广的小调民歌,这些民歌大多是明、清以来的小曲。如[叠断桥]、[打枣杆]、[铺地锦]、[银纽丝]、[剪剪花]、[太平年]等。这些小曲的变体很多,如[叠断桥]就有几十种。第二类是地方歌调。相比之下,这类民歌的流传范围较小,地方特点较突出。如《大实话》、《妯娌俩啦呱》、《歌唱大生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