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廖钰娴 通讯员/郑海燕)夏季到来,小龙虾再次成为夜宵店餐桌上的风尚。然而,近日又有媒体报道,杭州一男子吃完小龙虾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这让很多人更加“小龙虾吃多了会得横纹肌溶解症”的传言。那么,吃小龙虾是否真的会得横纹肌溶解症?应该怎么吃小龙虾才更健康?记者就此采访了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消化实验室副主任李丙生。
南方日报记者: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
李丙生:横纹肌溶解症,是指骨骼肌急性破坏和溶解,释放大量肌红蛋白、磷酸肌酸激酶等肌细胞内容物,进入外周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最大的危害是,释放入血的肌红蛋白极易堵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衰竭。主要表现为突发的肌肉疼痛、肌无力、尿呈酱油色。
南方日报记者:吃小龙虾真的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吗?
李丙生:因吃小龙虾而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这种情况的概率是极低的。食用小龙虾为何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目前在科学研究上尚无明确定论,但吃小龙虾量的多少和该病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吃了小龙虾以后患上横纹肌溶解症,很可能是烹饪方式不当,或者所食用的小龙虾生长环境不干净,诱发了横纹肌溶解症。同时,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和患者自身的体质也有密切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那么,横纹肌溶解症一般会由什么引发?
李丙生: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很多,也较为复杂。可能由严重挤压伤、代谢紊乱、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感染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引发。因此,平时有使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市民,应少食小龙虾。
南方日报记者:食用小龙虾还有可能导致哪些疾病?
李丙生:在干净水域养殖的小龙虾,经加工烹调后食用,一般问题不大。但是,由于小龙虾的适应环境能力强,可以在较脏的水域生存。小龙虾的头、肠是吸收并处理毒素最多的地方,也是最易积聚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部分。一些小龙虾如果生长环境不干净,市民如果没有煮透食用,则容易感染寄生虫、细菌等;其次,在加工过程中,食客也可能吃了不新鲜、不卫生或未煮透的小龙虾得急性肠胃炎。
南方日报记者:哪些人应该少吃或不吃小龙虾?
李丙生:小龙虾作为一种高蛋白食物,会出现异种蛋白反应,有过敏体质的人吃了可能造成全身过敏,出现红色的风疹团;小龙虾嘌呤的含量非常高,本来就有痛风症状的人,如果吃时配合大量喝啤酒,更有可能引起血尿酸增高,引发痛风发作。而小龙虾的烹调方式通常是油焖、油炸,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食用。
南方日报记者:那么,该怎么吃小龙虾才比较健康呢?
李丙生:在餐馆吃小龙虾时,最好选择正规、卫生的餐厅餐馆,食品安全比较有保障。如果端上来的龙虾有浓烈腥味、虾体散开发直、肉体松软无弹性、壳身有较多黏性物质等现象,那么就极有可能是死虾制作的。市民还可以从腮部的颜色辨别其是否干净。一般而言,小龙虾腮部若是黄白颜色的则相对干净,而呈现黑色则要注意了。
另外,一些餐馆可能使用洗虾粉来处理小龙虾,洗虾粉洗过的小龙虾,看上去色泽光鲜、干净。但被腐蚀过后的小龙虾虾钳很容易脱落。如果发现盆里的小龙虾虾钳普遍比较少的话,使用洗虾粉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南方日报记者:市民如果自己在家烹饪,应该怎么选购和处理小龙虾?
李丙生:在家烹饪小龙虾时,一定要高温煮熟煮透。一般而言,在100℃的高温烹调10分钟或以上,才能确保杀死龙虾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李丙生建议,市民烹饪加工前,要把小龙虾放入清水里养24至36个小时,让虾体吐出代谢物,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一定要把腮剪掉,虾壳最好用刷子刷洗干净。
小龙虾的头部和腮部是藏污纳垢的主要部位,而肠道等消化系统,往往较容易聚集重金属,建议不要食用,市民可把小龙虾的头、腮、肠都剔除掉再吃。
南方日报记者:很多人常说小龙虾不能多吃,那么吃多少才是合理的?
李丙生:小龙虾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参照2016年最新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正常成年人每天的水产品推荐摄入量在40克到75克,而一只带壳虾的可食部约占整虾的70%,实际上吃几个虾仁就超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