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笛卡尔的《沉思》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
-现象学问题选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
-哲学通史(讲座,冬季学期1916/17,冬季学期1918/19)
-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
-判断理论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
-现象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17,冬季学期1926/27)
-康德的先验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917)
-现象学练习(与康德的先验感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7)
-逻辑学与一般知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17/18)
-判断理论的基本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7/18)
-关于费希特《人的使命》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8)
-关于康德先验哲学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8/19)
-自然与精神(讲座,夏季学期1919,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7)
-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哲学练习(讨论课, 夏季学期1919)
-关于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9/20)
-伦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0,夏季学期1924)
-论现象与意义(讨论课,夏季学期1920)
-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20/21,冬季学期1925/26)
-抽象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
-时间意识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
-新哲学史(讲座,夏季学期1921,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4/25,夏季学期1926,冬季学期1927/28)
-与D.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21,冬季学期1926/27)
-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2/23,夏季学期1923,冬季学期1923/24,夏季学期1924,冬季学期1927/28 )
-现象学问题选(讲座,夏季学期1923)
-第一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23/24)
-关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4/25)
-现象学的心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5)
-对纯粹意识行为和纯粹意识构成物的分析与描述(与现象学的心理学讲座相衔接)(讨论课,夏季学期1925)
-逻辑学问题选(讨论课,冬季学期1925/26)
-现象学练习(关于康德)(讨论课,夏季学期1927)
1928-1938年退休之后。
1928年4月:为纪念C.施顿普夫八十寿辰旅行至柏林。
1928年4月:阿姆斯特丹讲演:“现象学与心理学。先验现象学”;结识数学家L .E.布洛威尔以及结识列奥·舍斯托夫。
1928年4月:由于要到10月1日才有可能聘请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教席继续人,因此文化部请胡塞尔在此期间继续管理哲学教席。
1928年8月:路德维希·兰德格雷贝获得另一份奖学金,为胡塞尔继续工作;欧根 ·芬克接替兰德格雷贝原来的位置,开始了他与胡塞尔的合作。
1928/29年:在几个月内写下《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1929年2月:巴黎讲演;结识L.列维-布鲁尔,E.迈耶,A.克洛尔,L.列 维纳斯,J.海林等等。
1929年4月8日:海德格尔呈交《胡塞尔七十寿辰纪念文集》
1929年7月:在《年鉴》第十期上并且同时作为单行本发表《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
1929年夏季学期:H.马尔库塞与妻子一同随胡塞尔学习。
1929/30:胡塞尔收回讲座预告。
1930年:在《年鉴》第十期上发表“我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后记”。
1931年6月:在德国做讲演旅行:胡塞尔在法兰克福、柏林(听众约有1600人)和 哈勒为康德协会讲演:“现象学与人类学”。
1933年4月6日:A 7642通令胡塞尔休假;7月20日解除休假令。
1933年11月: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邀请胡塞尔,胡塞尔做慎重考虑。
1934年8月1日前后,胡塞尔接到布拉格会议邀请,以信的形式论述当代哲学的任务;8月30日胡塞尔给布拉格会议写信。
1934年10月:计划在布拉格为胡塞尔手稿建立文库。
1935年3月:为胡塞尔手稿转移事项与布拉格商谈
1935年5月7日:为“维也纳文化联盟”作讲演:“欧洲人的危机中的哲学”(5月10日重 复)
1936年11月:巴黎讲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心理学”。
1936 (1月15日)胡塞尔教学许可被取消(自1935年底起生效)
1936年1月24日:《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交由A .利伯特主编的贝尔格莱德《哲学》杂志发表。
1936年1月25日:帝国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强迫胡塞尔退出由利伯特在贝尔格 莱德组建的哲学组织。
1937年6月8日:胡塞尔申请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哲学大会,未得到帝国总理府的允许。
1938年4月27日:胡塞尔逝世,享年79岁。
个人作品
《算术哲学》(1891)、
《逻辑研究》(1900~1901)、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0)、
《纯粹现象学和现 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
《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
《笛卡尔沉思》(1950)、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 先验现象学》(1954)、
《第一哲学》(1959)等。
他遗留的手稿比这些著作的份量大得多。胡塞尔死后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文集》,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
思想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 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胡塞尔倡导 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 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胡塞尔试图借助描述现象学的悬置 (epoch□ )原则将一切 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而不论,并把一 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他以为这一 哲学立场既可避免当时自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自然主 义”,又可避免当时德国“精神科学”中的历史相对主 义,从而在哲学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确定性的认识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 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 又包括意向对象 (noema)。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 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 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 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 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 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目标是使现象学还原深化为“纯粹意识” 或 “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 “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经过这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