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现属包河区)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取得了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围、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7年2月16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城东郊的卫杨村(今安徽省合肥市淝河镇卫乡村)。父亲卫正球,是清政府吏制下的合肥县石塘桥镇田赋官,1905年死于瘟疫。此后,卫立煌全家依靠大哥卫立炯在县上任职维持生计。卫立煌少年时进入邻村私塾就读,学习很勤奋,读了不少史典书籍,能作诗填词,这为他往后的事业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

辛亥革命后,卫立炯在安徽和县任军事训练班主任。1912年,15岁的卫立煌受到大哥及其友人革命思想熏陶,剪去辫子,参加军事训练。“二次革命”兴起时,和县宣布独立,袁世凯派倪嗣冲出兵镇压,卫立煌随大哥加入群众武装队伍进行抵抗,失败后潜回家乡。

1914年初,17岁的卫立煌去汉口投亲谋职未成,遂报考湖北陆军学兵营,被录取。一年多的军事训练,使他受到严格锻炼,不仅学到了军事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结业后,卫立煌不愿去北京加入北洋军,就奔赴上海寻找革命党人。

1915年,他参加“肇和”舰发难讨袁,失败后南下广州,入粤军第二军当兵,很快升任班长。

追随孙中山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卫立煌被选派到孙中山的卫队,直接为孙中山服务。有机会亲耳聆听孙中山先生讲革命道理,卫立煌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主革命的认识。他工作努力,不久升任警卫团排长。

南北对立后,北洋政府段祺瑞奉行武力统一政策,于1918年4月进兵广东。孙中山命陈炯明、许崇智率军队讨伐。卫立煌奉派调到粤军许崇智部第二支队,向闽西南进发。在一次夜战中,队伍被冲散,卫立煌挺身而出,集合残部袭击敌人指挥部反败为胜,被晋升为连长,不久又因战功升任营长。

1920年,粤军讨伐桂系军阀胜利回师时,孙中山先生赠送给卫立煌一张六寸的单人照片,并亲笔在照片上题签“立煌同志孙文赠”。这张珍贵的照片,卫立煌一直精心收藏,以示纪念。

此后,卫立煌在粤军许崇智部转战广西、江西、福建,又参加镇压商团叛乱和平定陈炯明叛军的东征。在战斗中,他英勇果敢,身先士卒,先升任团长,后又任补充旅旅长。

1925年9月,许崇智被蒋介石逐离广州,其部队被蒋改编,卫立煌旅被缩编为第9团,隶属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卫改任第9团少将团长。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北伐开始,卫立煌的第9团先被编入总预备队留粤,10月在何应钦指挥下入闽作战。在永定、松口两战中,卫立煌英勇沉毅,兼富谋略,在击溃周荫人部时立下战功,先升任第14师副师长兼前敌总指挥,松口战役后升任师长。平定福建后,卫立煌部北上浙江,与孙传芳军作战。卫立煌采取灵巧战术,且战且进。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东路军光复南京,卫立煌的14师主力也到达南京近郊奉命调整部署。

围剿红军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于南京另建国民政府。卫立煌率第14师驻南京,后移镇江。8月下旬,孙传芳军反扑,分三路强渡长江南下,强占了龙潭车站北侧高地。刚刚率部赶到龙潭车站附近的卫立煌立即指挥部队发起攻击。经过6昼夜激战,终于击溃孙传芳军,第14师乘胜渡江追击,直至蚌埠。10月,第1军扩为第1、第9两个军,卫立煌升任第9军副军长兼第14师师长,后又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这时,卫立煌结识了镇江崇实女子学校校长朱韵珩女士。朱韵珩是崇实女校培养的高中毕业生,后通过考试获得奖学金赴美国丹佛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国为祖国服务。卫立煌知道后爱慕之情油然而生。1927年12月24日,卫立煌与朱韵珩在上海举行了婚礼。1928年,卫立煌前往北平陆军大学将官特别班第一期进修学习。

1930年初,卫立煌奉命在蚌埠组建第45师,任师长。5月,中原大战爆发,他率第45师奉命保持津浦线南段的畅通,保卫南京。蒋介石中原大战取胜后,即调集大量军队,接连发动对工农红军的“围剿”。1932年5月中旬,蒋在武汉筹组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调集26个师又5个旅,共约30万人,分兵三路进攻鄂豫皖苏区。卫立煌被派为中路军第6纵队指挥官,率李默庵第10师和蒋伏生第83师,于6月先在平汉线南段花园车站附近活动,警戒铁路线;8月占河口后向黄安(今红安)前进,与红4军、红9军等红军主力遭遇。李默庵第十师受到伏击,消耗兵力甚多。第2纵队陈继承部在黄安、新集、七里坪等地与红军激战受重创后,停滞不前。蒋介石下令各纵队向鄂豫皖苏区的军政中心金家寨进攻,许诺谁先占领就以谁的名字命名该地,并改为县治。

9月,卫立煌奉命率第6纵队自新集北进策应第2纵队,于18日走山间小路袭占银山畈,越过大别山北部的蒙家山,与红军交战后进抵汤家汇。红军为保存力量转移东去,卫立煌部第10师主力遂于20日乘虚进占金家寨。事后,蒋介石将霍山、商城、六安等县的部分地区划出,以金家寨为中心,成立县的建制,命名为“立煌县”(今金寨县),并任命卫立煌为“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

1933年10月在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卫立煌又被任命为北路军第2路军第1纵队指挥官。

1933年11月,第19路军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蒋介石调兵镇压。卫立煌被任命为第5路军总指挥,率第14军辖宋希濂第36师、冷欣第4师、汤恩伯第89师,同张治中第4路军、蒋鼎文第2路军分头开赴福建。卫立煌率主力隐蔽于顺昌以南及沙县附近,先用宋希濂第36师袭占延平(今南平),被福建当局误认为主力,卫立煌则率领主力沿闽江急行军至仙游和惠安东北的涂岭埋伏,袭击19路军南撤队伍。

1934年2月,退集到泉州的19路军余部被包围,卫立煌派人到泉州和谈,使19路军接受了改编。“福建事变”终被蒋介石镇压。卫立煌先后被任命为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10绥靖区司令官、鄂豫皖三省边区“清剿”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

在1935年11月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卫立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他又兼任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9月,加陆军上将衔。

西安事变

1936年冬,蒋介石两次飞往西安,声言“匪未肃清绝对不言抗日”,乃调陈诚、卫立煌、朱绍良、陈调元等高级将领,集结于西安,准备迫使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率部参加向延安红军进行反革命进剿。卫立煌奉命兼任第五路军总指挥,进驻潼关。

1936年12月初,卫立煌接到蒋介石的急电,要他带领幕僚去西安参加会议。

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时,卫立煌和其他20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亦同时被扣。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团结抗日,对卫立煌触动很大。同时,蒋介石也被迫表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因此,1937年7月,抗日战争刚刚爆发,庐山最高军事会议期间,卫立煌(时任豫皖督办)即命令部属致力与坚持活动在大别山区的红军高敬亭部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