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寿裳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许寿裳(1883—1948),字季茀,号上遂,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传记作家。早年就读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1902年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与鲁迅相识,成为终身挚友,1937年与周作人共同编撰《鲁迅年谱》。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华西大学、西北联大等校教授。1946年台湾行政长官陈仪邀请许寿裳主持台湾省编译馆,不久编译馆裁撤后并入教育厅管辖,转往台湾大学任教,常批评国民党派所主导的法西斯教育改革。1948年2月18 日,许寿裳在台大宿舍被暗杀身亡。

人物简介:

许寿裳,曾就读于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官费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与鲁迅相识,结成挚友。曾编辑《浙江潮》,后转入东京高等师范读书。三十四年(1908),与鲁迅一起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次年四月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

辛亥革命后,任浙江军政司秘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任教育部佥事、科长、参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长,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1917年冬起,历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教育部编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25年,北京爆发“女师大风潮”,支持鲁迅和进步师生正义斗争。被段祺瑞政府通缉,愤然离校,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不久,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任大学院(即以后的中央研究院)参事、秘书长,后又任中央研究院文书处主任等职。1934年北上,任北平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北联大史学系主任、商学院院长、国文系教授以及华西大学教授等职。

1946年夏,应留日同学、同乡、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邀请,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陈仪被撤职后,到台湾大学任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寓所惨遭歹徒杀害。
  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认为,许寿裳有两项重大贡献。一方面,他和鲁迅先生等人作为当时读音统一会会员,一起确立了注音符号的使用原则,奠定了台湾国语运动的规矩,很多台湾同胞正是靠着注音符号学习和掌握了国语。另一方面,许先生亲自编写了《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一书,并在国语运动中力推从“台语复原”到“学习国语”的正确方向,为台湾光复初期国语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著作

所著有《章炳麟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章太炎评传。还著有《鲁迅年谱》、《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俞樾传》、《中国文字学》、《李越缦〈秋梦记〉本文考》,以及《传记研究》、《怎样学习国语与语文》、《考试制度述要》等。

教育工作

许寿裳一生当中主要从事的是教育工作。辛亥革命之后,许先生受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托,草拟了《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新教育意见》,以部令颁行全国。在教育部和江西省教育厅任职期间,他为发展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做了很多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工作。此后,他执教于北京大学、北高师、女高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山大学、西北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华西大学、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广益学会华大文学院、台湾大学,主讲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西洋史、中国史学名著、大学国文、记文学、中国小说史等多门课程,尽瘁育才,桃李盈门。学生们将他喻为进步与自由的灯塔,使在暗夜海上行驶的船舶得到指引,不致被吞没于风涛。蔡元培先生仿法国学制筹建大学院并担任院长时,许寿裳先后任大学院秘书、参事、秘书长,是蔡元培的主要助手。

传记文学

许寿裳之所以在教育界赢得崇高威望,除了其道纯德厚之外,还由于他学识渊博。他博通经史,雅擅诗文,又通晓日、英、德多种外语,广泛吸收了西方进步文化的滋养,甚至连生活方式也相当欧化。他的书法融汇各家,别出新意,在书坛独树一帜。他在文艺创作方面成果不多,但在学术研究领域却有特殊造诣。他早期文言论文《兴国精神之史曜》,历举欧洲各国复兴祖国的史实,以证明精神力量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改造国民精神的迫切任务。这篇论文连载于1908年在日本出版的《河南》杂志4、7两期,跟鲁迅同一时期发表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言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乃至于遣字用词都相当一致。他的学术论文《〈敦煌秘籍留真新编序〉》、《李慈铭〈秋梦〉乐府本事考》等,旁征博引,持论稳妥,极见学术功力。

在许寿裳的学术成果中,最具价值的是传记文学研究和写作。他认为成功的传记文学描写入神,巨细毕现,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时代和人物的相互影响,读者的人格也因此得到陶冶。1945年5月,他的《章炳麟》一书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印行,全面评介了太炎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堪称最早的一部章太炎评传。他撰写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这两部回忆录,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淳厚,在鲁迅同时代人的同类型著作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他对鲁迅寂寞心境的剖析(“呐喊冲锋了30年,百战疮痍,还是醒不了沉沉的大梦,扫不清千年淤积的秽坑。所谓右的固然靠不住,自命为左的也未必靠得住,青年们又何尝都靠得住”)也被删去了。

台湾拓荒

许寿裳在1946年 6月25日应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之约,只身孤箧从上海飞抵台北的,目的是筹设省立编译馆。台湾自1895年割让给日本之后,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在这整整50年中,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欲彻底斩断台胞的民族意识。比如淡水公学校,一共开设了13门课程,重点科目是“读方”(学习阅读日文书籍),“缀方”(日文作文课),“书方”(日文写字课),“话方”(日语会话课),“日历”(日本史),“地理”(日本地理),“修身”(使台胞自愿臣服于日本天皇的奴化教育),而仅占一门的“汉文”课程还不列为升学考试科目,长期实施这种教育,致使当时600万台胞中大部分人的中文程度不足以阅读普通的中文书籍。所以许寿裳主持编译馆的首要任务,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肃清日本殖民文化的遗毒。他为编译馆确定了两项宗旨,一是普及国语、国文和中国史地方面的知识,二是发扬台湾文化的优势,以开创我国学术研究的新局面。

为此,编译馆设立了学校教材组、社会读物组、名著编译组、台湾研究组。编写中心小学教材,许寿裳强调要有进化观念、互助精神、大众立场,宣传民主观念、爱国意识,反对复古倒退。他要求编写教材的工作必须跟编写教学参考书同步并行。社会读物组编撰的主旨是在国民的教养,诸如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许寿裳特别强调要以合乎新时代新潮流的眼光写一部中国通史以及赶编一部通俗有趣的中国地理读本,使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的史迹,油然而生爱国家、爱民族的观念。许寿裳赋予名著翻译组的任务,除了译介世界哲学、文学、艺术名著之外,还强调译介宣传民主与科学的读物,如《林肯传》、《罗斯福传》、《科学概论》等。对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许寿裳跟鲁迅一样,强调要有晋唐人翻译佛教经典的勇气和魄力。经许寿裳锐意擘画,未及一年,编译馆已译出英国吉辛的《四季随笔》,波斯莪默的《莪默诗译》,英国哈德生的《鸟与兽》,俄国亚克沙科夫的《我的学校生活》等。

台湾研究组重点关注本土文化的建设。许寿裳初步计划是首先完成台湾文献目录的编纂,为台湾研究做好资料准备。台湾出版的善本书,如台大收藏的《小琉球漫志》,省图收藏的《台湾通志》,杨氏习静斋收藏的《使署闲情集》,许寿裳认为应该首先抄出印行。为了开辟研究台湾文化的学术园地,许寿裳在计划刊行长篇巨帙的“台湾研究丛书”的同时,又倡议创办《台湾学报》,以发表篇幅较短的学术论文。他在《〈台湾学报〉发刊辞》中精辟指出:对于日据时代日本人的著作,必须细致予以区分辨析:对于为殖民主义张目、曲学阿世的著作,一定要严词纠正,廓清尘雾;而对于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则应该取其精华,酌量修订,予以接受。许寿裳在以《台湾文化的过去与未来的展望》为题的讲演中进一步发挥了上述观点。他指出,日本学者对台湾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如地形、植物、动物、气象、矿产……很有成绩。仅植物学一门,就有三十多种专著。研究动物的专著也很多。为防止鼠疫蔓延,就撰写过老鼠研究、跳蚤研究的书籍,不仅我国其他省没有,即日本也少有。对于这些属于全人类的科学成果,必须跟殖民文化加以严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