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派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

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柏格、韦勃恩等。

戏剧表演艺术流派之一。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D.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像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

他反对演员只凭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

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

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继承并发展了狄德罗的观点,在《演员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自我”论,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 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

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因此他主张演员要把工具锻炼得像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粘土,可以让扮演者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

他非常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钻研剧本,理解角色,不仅外形相似,还要像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他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因而被称为表现派。

表现派艺术家借艺术作品来宣泄心中的郁闷,他们舍弃平衡美的传统构图观念,采用极不和谐的构图和夸张扭曲的形体,加上色彩和线条的强烈对比来描写病态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反映人民孤独、惶恐的精神状态。

挪威画家蒙克被称为表现派的先驱,他的油画《生命之舞》象征性的表现了充满渴望、成功和绝望的生命循环。

概况

表现派是二十世纪初叶兴起于德国的艺术运动。德国《狂飘》杂志的编辑H.瓦尔登1911年首次使用表现派来称呼柏林的前卫派作家,不久被广泛采用。

复杂的文艺流派

表现派是个复杂的文艺流派,它的成员包括不同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都市文明不满,对机械文明压制人性和个性反感。对工人阶级表示同情,对保守的传统艺术表示反抗,要求艺术革新。他们从原始的农业社会、东方文明寻求精神安慰,并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吸收营养。

表现派的美术家们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主义忠实地描绘现实的悖逆。他们反对忠实于自然的客观再现的态度,反抗印象主义,同时又受巴黎野兽派运动的刺激。此派画家承继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

哲学家、美学家对表现派的推动

同时,19世纪末,德国的一些哲学家、美学家的理论,也曾经对表现主义运动起了推动作用。K·菲德勒提出了在文艺中创造个性的课题,认为形式产生于内容和主题,并且和内容与主题难以区分开。他还把艺术品的产生看作是作者的内在的需要。

T·利普斯把前人提出的移情说加以新的解释和发展,认为审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对象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从而为表现主义奠定了美学基础。W·沃林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在于满足各个时代人们心中所存在的心理的需要。他说,“美术品可以是一种独立自由的有机体,和自然并存而在最终本质上又与自然毫不相干”;

他还提出了艺术创造活动中“抽象的趋势”的学说,为抽象主义的理论寻找美学的根据。在这些理论影响下,此派的画家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主张绘画不是机械的模仿现实,而是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认为艺术创作以精神为主,自然——包括眼睛所见的自然外形、感觉的现象等都是次要的。他们认为艺术的表现,绝非印象派的偶然性,而是绝对性、必然性,直入内在的真实。

他们的作品,不是视野世界的印象,而是强烈的表现出人性赤裸的主观状态,挣脱一切外形和自然的约束,以精神的体验,含蕴神秘性与宗教热忱,达到忘我的状态之呈现。因此,他们的画面多趋于浪漫的倾向,采用少数的强烈色彩对比效果。着色单纯,构图亦于紧密形式中追求单纯化。

直接对表现派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E·蒙克,他的作品引起了一群年轻画家的极大兴趣。被称为表现主义先驱的是C·罗尔夫斯、L·科林特和E·诺尔德。接近表现派画风,且十分狂热的还有法国画家M·弗拉曼克。

他们是从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影响走向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注意表现主观的内心感受,追求强烈的形式感。

定义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D·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

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像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

他反对演员只凭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

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继承并发展了狄德罗的观点,在《演员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自我”论,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

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因此他主张演员要把工具锻炼得像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粘土,可以让扮演者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

他非常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钻研剧本,理解角色,不仅外形相似,还要像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他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因而被称为表现派。

学派

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

18世纪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象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他反对演员只凭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

19世纪

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继承并发展了狄德罗的观点,在《演员

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自我”论,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

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因此他主张演员要把工具锻炼得象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泥土,可以让扮演者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他非常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反复钻研剧本,要清楚地理解角色并“看到它的应有形状”,然后依据这个形象构思去进行塑造,不仅外形相似,还要能象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他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因而被称为“表现派”。

社团

桥社

表现派的第一个社团是桥社,1905年成立于德累斯顿。它的发起者和主要成员是E·基希纳、E·黑克尔、K·施密特—罗特卢夫、O·米勒、M·佩希施泰因。这群年轻人在德勒斯登组成“桥社”,宣扬表现派绘画主张。他们凭着乐观主义的热情和一种改革社会和艺术的信念,试图建立一个把生活和创作融合在一起的社团。他们提出到工人区体验工人的纯朴感情,对雇请的模特儿采取平等的态度;宣传艺术不只是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且还有为了人生、满足生存需要的目的主张创作者与欣赏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桥社的画家们早期主要画风景和裸体用写生直接抒发感情。桥社虽于1913年因内部意见不同而解体,但对德国表现主义运动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