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染缬图案不断在发展中,但受材料的技法限制,照例保留下更多更美观简便的花样,到后来继续流行。唐代过渡期在五代,陶谷清异录称:“显德中创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二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作缬帐一具。”由于爱好,甚至穷书生的琴和剑都卖去,换一顶时新染缬帐子。这一面反映社会风气的影响,另一面也说明染缬的新花样。这种深色地的花缬,到北宋时还流行,后来被政府用法令禁止,技术才失传。宋锦中有“皁方团白花”、“褐方团白花”等等名目。按锦织不出这种花样;如从染缬去研究,则还有些线索可寻。宋史舆服志载天圣二年诏令:“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十月断绝”诏令中举的黑褐地白花衣服及蓝黄紫地撮晕花样,都明指染缬。一种日用生产品由政府用法令禁止,可知成品流行必相当普遍,生产又相当费工。

北宋染缬禁令中,还有禁止“跋遮那缬”一项,初步研究知道“跋遮那缬”指的应当是一种加金的印染丝绸。至于这种高级丝织物加工技术,是否和当时新疆金绮工有关,或者直接和名画家“尉迟跋质那”有关?我们一时还难解决。这里已涉及北宋染缬问题。前边已提到北宋在某一时期中,曾禁止民间使用染缬,市上出售装花缬板的商人也算犯罪。这种创于五代,流行宋代,深色地黄白花的染缬,因受禁止而断绝,我们是否可从别的线索得知它的花纹图案基本调子?以个人意见,直接材料虽不多,间接比较参考材料最重要的还是陶瓷,例如北方山西晋阳窑、南方福建建阳窑、江西吉州窑,几种深色黑紫釉印花点椀盏,有作银星斑的,有作黄兎毫斑的,有作玳瑁皮或鹧鸪翅斑的,有作犀皮漆中波罗斑的——特别重要是吉州窑烧造的紫褐釉印黄白花鸟三凤或四合如意的茶盏花纹,图案组织基本上还是唐代式样,和染缬完全相通。由此启示,得知当时的确必有这种深色底子黄白花的染织物存在而且流行,才同时或稍后能具体反映到陶瓷制作上.

来历传说

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

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南通蓝印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诸如扎染、彩锦绣、哨口风筝(板鹞)、木版印画、工艺葫芦等。

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这些荣誉称号 与吴元新30多年来默默的在蓝印花布领域不断研究,坚持将传统传承了下来是分不开的.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2013年,南通蓝印花布入选20个“江苏符号”。

沂蒙蓝印花布

沂蒙山区 兰陵古县 历史悠久 可人们只知兰陵有酒 殊不知兰陵有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散发着东方文化魅力的芳香。大仲村镇境内有一个被誉为是“布痴”的老人——相友文,他印制蓝印花布和生产蓝印花布的资金完全是靠自己种植农作物收入来补贴的。这位老人 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 捍卫着沂蒙的 布魂

发祥地

元末明初,余西场先民为避兵火,携家谱、典籍举族自江南群体迁来,夹雄厚财力,同时,也 蓝印花布传统工艺。城南染坊园蓝印花布染坊最多。

解放后,余西镇区,主要蓝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标染坊,季长春染坊,冯家染坊,衙门口染坊。公私合营时,季长春染坊合营至南通城;冯家染坊合红营至余西区二甲镇,该企业体制几度变迁延续至今,蓝印花布工艺也从余西古镇传至余西区二甲镇,再在南通市名扬海内外。

余西古镇正在参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