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未来主义绘画宣言》

1910年3月8日画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响应地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初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们的绘画技巧,从本质上说仍然来源于立体主义。他们在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基础上加上了表现速度和时间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来主义是由波丘尼实行的,他于1912年4月11日发表《未来主义雕塑宣言》,宣布“绝对而彻底地抛弃外轮廓线和封闭式的雕塑,让我们扯开人体并且把它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到里面来”。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1914年7月11日由圣特利亚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的结构与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料,而城市的规划则以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一种包括地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计划。并用钢铁、玻璃和布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未来主义服饰宣言》

还有《未来主义服饰宣言》号召人们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服饰。

这个流派到1918年大战结束,实际上也结束了。

文学史

20世纪初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分为三大流派: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与阿克梅主义几乎同时出现在俄国诗坛,都声称要与象征派决裂。所不同的是,未来主义诗人崇尚“艺术即游戏”的信条,迷恋形式的创造,主张摧毁旧世界,否认文化的传统,即否定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自称自己是唯一的艺术创造者,是照亮宇宙的未来人,是发出光线的新人种。未来主义诗人分成两大派:以谢维里亚宁为首的自我未来主义和以赫列勃尼科夫、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立体未来主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雅可夫斯基。

思潮

墨子云:“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然也。顺理亦可说,谋而不得,以来知今。未来主义研究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未来之预测而达到对今天该如何作为的认识。——题记

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未来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

历史背景

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环发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它要求人们必须从总体上思考和解决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效应的问题,未来主义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理论来源

未来主义有四个理论来源分别是未来学、科技决定论、趋同论和生态学。

未来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母体学科

未来学就是指以未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主要探讨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新科技革命

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揭示按照人类的需要所作的各种选择实现的可能性,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预测和说明。

未来学对未来主义的启示有:科学预测是可能的,未来研究可以成为科学;未来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

科技决定论是未来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科技决定论(又称科技统治论)是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凡勃伦被公认为是这一思潮的创始人。

科技决定论对未来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消除社会差别,解决现有的一切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弊病;科技专家应该主宰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科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一种专门的结构和力量,这是它能够成为决定其他一切力量的根本原因。

趋同论是未来主义的又一直接的理论来源

“趋同”(convergence)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由于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而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特征和功能。荷兰经济学家廷伯根在1961年将之系统移植到社会政治领域,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趋同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都不是完美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样,它们就会偏离自己的极点位置,形成一系列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的积累将导致两种社会制度的综合,并将孵化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的新社会形态。

生态学是未来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和根据

“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赫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其含义是关于有机体与其环境关

系的科学。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从20世纪开始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排头兵”。

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同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一样,都存在着物质变换,通过物质变换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而,必须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系统关联(如食物链),因此,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就会造成生态破坏,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限制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生态学同时是一门管理地球的科学,人类通过掌握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可以最终实现生态协调,因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未来主义对全球性环发问题的研究就是以生态学为科学背景和根据展开的。

相关著作

未来主义还要围绕以下三个美国人和三本书来讨论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未来主义尤其是社会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而它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哲学家贝尔于1959年提出来的。按照其技术中轴原理(又称中轴原则),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工业化和官僚科层化这一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它们都要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而未来社会将把这两种社会的特征和功能统一起来。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根据产业结构尤其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认为第三次浪潮的新文明将是一个“实托帮”(与“乌托邦”不同),作为工业化产物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向“实托帮”过渡。

根据社会信息化的程度,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认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差距将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得到弥合。同时,他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得出两种社会制度都在向私有化方向发展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