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30年(1941)户153396,人口703759,其中有男373296人、女330463人,突破县域人口70万的大县。抗战至解放前夕,人们流离失所,人口急减,到民国37年(1948)减至户146316,人口664702,其中男343139人,女32156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总人口672947人,其中男349333人,女323614人;至1954年,调整县境行政区域,人口有较大变化,余姚北部的浒山、周巷、庵东等人口大镇划入慈溪,其中1953年划县境前,有户数170220,总人口697788,其中男367133人,女330655人,划县境后的1954年,户数减至117414,总人口减至453822,其中有男231449人,女222373人,划县前后,人口减少达243966人。1955年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人口增长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直接相关联,至1965年,人口达到602292,户135790,平均每户人口数4.38;1973年,人口达到704641,户164363,平均每户人口数4.30;至年,人口突破80万,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余姚市总人口为852719人,2006年底,总人口减至825800万人。
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余姚市常住人口为1010659人,其中余姚市户籍人口为837224人,常住人口同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的85271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57940人,增长18.52%。外来人口流入的大幅增加成为余姚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余姚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35269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3.28%。
人口构成
余姚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12316人,占50.69%;女性人口为498343人,占49.3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80。
余姚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1891人,占11.07%;15-59岁人口为741499人,占73.3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7269人,占15.5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1715人,占10.06%。
余姚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72909人,占66.5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7750人,占33.42%。
民族情况
余姚为汉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多是解放后,因工作或婚嫁等原因,迁入境内。1953年余姚县第一次人口普查,均为汉族。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占99.97%,蒙、回、藏、苗、壮、满、畲等八个少数民族16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10个84人;至2006年,少数民族22个。
经济社会
综合
1949年底,余姚县工农业总产值1524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406万元,农业产值13838万元。
1978年底,余姚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43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3.88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55亿元。财政收入4823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226万元,贷款余额5418万元。年末总人口73270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33元。
2006年余姚市国内生产总值34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2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2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进出口贸易32.5亿美元。
2008年底,余姚市实现生产总值484.7亿元,财政收入7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7亿元,外贸出口总额53.4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4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连续5年位居全省引进外资第一位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1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9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2.3亿元,城市化水平50%。
2012年余姚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1.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9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6.51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为85287元(按年平均汇率6.3125折算为13511美元)。
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9.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06亿元,下降10.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4.47亿元,增长8.7%,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13.52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5.09亿元,增长7.6%。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9799元(折算美元为14500美元)。
农业
7000年前河姆渡时期已能种植水稻,姚江两岸的平原、半山区历代盛产稻米、蚕桑,同时,姚江两岸低缓山地种植杨梅,元朝时,已广植吉贝,至明清民国,产业有所变化,由南至北,产业依次为水稻、杨梅、棉花、盐业占大宗,自宋代后,在姚北向海要田,至清末已先后筑起海塘五条,成为棉花主产区,到民国十八年(1929)余姚县棉花种植面积达78万亩,占浙江省40%。
2013年,受菲特台风影响,农业生产严重减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10.0%。其中农业产值40.01亿元,下降8.8%;林业产值3.05亿元,增长0.9%;牧业产值12.18亿元,下降18.2%;渔业产值5.77亿元,下降5.1%;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3亿元,增长1.9%。全年肉类产量4.29万吨。
2013年,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相关工作全面启动,滨海先导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批复并启动建设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6个。
工业
2013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13.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7.51亿元,增长7.6%。30个行业中22个行业同比上升。占比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58.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6.2%,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7.76亿元,居各行业之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09.48亿元,增长7.3%,其中新产品产值412.47亿元,增长19.8%;销售产值1166.32亿元,增长7.9%。其中出口交货值343.96亿元,增长3.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2.95亿元,增长7.9%,;实现利税总额81.29亿元,增长3.5%,其中利润总额50.75亿元,下降0.2%。
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64.44亿元,增长1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9.90亿元,增长13.9%,增幅位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3.46亿元,增长1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9.53亿元,增长14.5%。产业平台建设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已报国务院审批,滨海新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西工业园一期控详规划完成修编。企业培育成效显现,实现个转企1412家,新增规上企业123家。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正式挂牌,截止2013年末,产业园已签约或正在跟踪洽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达62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项目51个,已注册项目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