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其真感以殉笔墨"(徐悲鸿语)的问题。世纪之初许多仁人志士决心改革中国画,认为引进西方绘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以徐悲鸿为首的写实派画家之何以为此执着地研究西方的传统写实艺术,是因为他们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绘画"最缺憾者,乃在画面上不见‘人之活动’"。他们要借西画来振兴中国艺术,提供中国画家"发掘自然之美,并使吾国传统之自然主义,有继长增高的希望"。
追求表现象征抽象
(2)而西方现代主义转而追求表现、象征、抽象,抛弃严谨的写实,在许多方面与中国写意文人画接近,在欧洲艺术史上是最重要的变革,由此艺术家们能更自由抒发和表达面对社会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内心感受。可是对当时缺乏写实观念和技巧的中国社会来说,对这个转折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坚持用写实方法来补救中国画的一派,认为西方美术从古典写实转向现代抽象是历史的倒退,是艺术的颓唐,中国人应该以此为训,更坚定地走面向自然的道路,用写实的方法去表现自然。而另外一派,则持相互观点,他们也看到了中国画衰落,"降至明清,有些画人专以依傍附骥为能事,自蔽其天聪而惑以终身,不能自开生面",可对中国画从写实转向写意,是采取肯定态度的,并看到这种转变与西方绘画走向的暗合。他们说,"至元而出‘四家’,以其高士逸笔,大发写意之论。其作品思想,不期而与欧西之现代艺术相合,改院体,界画为士体,而以写胸中丘壑为尚,实可以代表时代之精神"。
总结
(3)在这派看来,"写胸中丘壑"与艺术面向自然这两者并非相互矛盾,他们认为写实与写意可以统一,可以并存。时代已掀开了新的一页,今天我们回顾几十年前先辈们面对中国艺术衰败局面的种种议论,深深地敬佩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的使命感。他们的不同意见纯粹属于艺术学派之争论,这种争论对人们观念之开拓和思想之推进是大有裨益的。艺术界最怕死水一潭,最忌空气沉闷,"五四"之后的20-30年代,中国的新艺术之枝芽还相当稚嫩,但由于有争鸣的学术气氛,使艺术家的思想相当活跃,感情相当纯真,创作的手法与风格也相当多样。
抽象油画
抽象艺术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一直是批评界关注的核心话题。在西方理论界,除了像罗杰?弗莱、格林柏格等批评家直接从事抽象艺术的批评和实践外,像迈耶?夏皮罗、梅洛?庞蒂、罗兰?巴特等艺术史家和哲学家也曾参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抽象艺术如火如荼的运动中。正是在批评和理论的推动下,抽象艺术早年的前卫反叛性才逐渐被主流艺术的“合法性”所代替,并最终以学院的方式成为了西方主流的艺术形态。相反,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却没有如此幸运,在多种制约的因素中,批评和理论研究的滞后仍是重要的一个原因。从2000年以来,随着批评界的研究和有关抽象艺术展览的增多,中国的抽象艺术才重
新活跃起来。像高名潞、易英、王林、殷双喜、王南溟、黄专等批评家都发表了专题性的批评文章,而高名潞、栗宪庭、李旭、刘骁纯等都通过策划一系列的展览对抽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批评家高名潞,他在近三年内所做的大量学术活动和主持的研讨会对中国抽象艺术的梳理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当代绘画的多元格局中,抽象绘画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长期扮演着“他者”的角色。文革时期如此,新潮时期如此,即使在今天多元化发展的当代艺术情景中也同样如此。抽象绘画所遭受的责难是多方面的:官方艺术不能接受它,是因为它与主题先行和歌颂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是相对的;学院艺术不能完全地接纳它,是因为抽象绘画的存在实际上起到了质疑、反叛以从造型、结构、具像写实、情节叙事为核心的整个学院绘画模式的合法性;新潮时期的现代主义不能完全地接纳它,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就没有产生抽象艺术的土壤,抽象绘画只是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借鉴,只是步西方的后尘,并不具有语言和绘画观念的原创性;当代中国主流的“图像式”绘画排斥抽象,是艺术家普遍认为抽象绘画总是在抽象的图式中耗掉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却对当代文化的建设和中国的现实生活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于是,抽象艺术一直是在边缘的状态中行进。
意象油画
意象油画的发生与演变是世界艺术史基因的一次突变。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通过油画这一艺术表现语言,创造再现的表现。它不单是主观的精神感受,同时包含了对物象的表现。意象油画鲜明的地表达了意象和油画东西交融的特点,是中华民族透析自然意象的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投射转换到油画语言的审美结构中而形成的国际文化身份。在创作观念上,追求“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的审美品格。在创作过程中,提炼对审美客体的直觉感悟,达到“以意构境、以意造型、以意生色”天人合一的状态。
胡继灵曾说“意象油画:意,意境;象,心中之象(相)。万事本无相,相由心生。心中无相则无意,更无意境也。”中国意象油画追求的是 “心游物外”、“物我为一”的一种有着诗一般的意境。为了达到这种神游的境界,意象油画就不能局限于对形象的具体的某一个特定时间的再现,而是要求艺术家经过主观的提炼、概括与取舍,融合自己对自然物象的印象和感悟,对其作一种抒写性形象塑造,精心经营画面形式来传达某种意境。中国意象油画区别于西方油画艺术的最大特征是它内在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与自然处宇宙相通相融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是中国人特有的东方文化精神,在中国意象油画作品中透现和凸显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
意象油画代表作品《放飞》:
“放飞的不是梦想,而是心灵……在这虚幻的世界里,心可以回忆,也可以飞翔;可以种一洼绿地,也可以走向远方……在这虚幻的世界里,我更愿意做一个独钓的隐者,守顾我的方向……”
风景油画
中国风景油画注重画中的明暗细节,使得油画更具细腻性。油画在阳光照射下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主要强调空间和体积,明暗对比强可以产生空间感。主要的景物可画得实、浓一些,反之要虚、淡。这样不但表现出画面的情趣,也增强了空间感。空间层次的表现,关键在于处理好近、中、远三个层次的景物。我们要学会面对复杂的景物,有意识地进行组织,将景物加以归纳,运用透视、色彩知识及各种处理手法。冷与暖是油画风景的精髓。在自然光的照射下,亮部呈暖色,相对,暗部呈冷色。比如:亮部是偏黄,暗部就要偏紫(对比色)。冷暖对比也可以产生空间,近景偏暖,远景就要偏冷。颜料的厚与薄:近景要厚,远景要薄。因为薄的话,就能把远景推得很远,反之颜料厚就能把薄与厚的距离拉开了,有很多画家都会把颜料堆厚做肌理呢。
油画精神
油画在中国土地上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题材内容、审美情趣、表现方式等方面已经有深厚的本土化价值。中国是油画的一方热土,由于历史积淀与文化选择的缘故,中国的受众之于油画欣赏也已形成了群体心理趋向,他们较能接受写实手法和逼真的视觉形象,有一种唤起现实生活记忆,期待赏心悦目的追求。这种社会群体心理,是中国油画多年以写实为主流的内在动因。在董希文、靳尚谊、詹建俊、杨飞云、于云飞、王沂东、孙建平等一代代油画家身上,不难看到,油画写实已积聚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一种明显优势。
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中国油画最突出的品格;在西方造型体系的观念和方法中,融进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学趋向,使中国油画具有民族气派,是中国油画最鲜明的特色。”从20世纪中国油画的行程看,这两点确实是体现得较鲜明的,而这些无疑应归属于油画之形式风格层面和精神内容层面范围。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油画家朱乃正则从另一视角作了考察,他注意到,油画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密不可分,“中国油画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构建了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油画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经过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油画教育经验,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教学和创作道路”。油画创作中的个性语言主要依靠于艺术家的主观审美来加以选择,同时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喜好、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民族等又影响画家对个性语言的选择,因此需要从作品的精神层面数字油画、技法的锤炼两方面来评析油画的个性语言之形成,进而研究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