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位于广西中部,南宁市东北部,大明山东麓,介于东经108°23′-108°52′,北纬23°12′-23°28′之间,西南毗武鸣区,南接宾阳县,东北邻来宾市兴宾区,西北连马山县,北靠忻城县。
上林县版图总面积1869.6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该县下辖7个镇、4个乡,户籍总人口496007人。2015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892亿元,比2014年增长7%。
上林县属桂中南山区,西部多山,东南部多丘陵和平地,山脉多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温和,夏长冬短。
上林县有“南宁后花园”之称 ,是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发祥地和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源头 ,也是“国家生态示范区” 、“中国长寿之乡” 、“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单位” 。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该县为桂林郡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分其地为都林等九郡。交州郁林郡下置潭中、领方等县,该县境大部属领方县,西北部则属潭中县。
三国吴元兴元年(264年),改领方县为临浦县。7月,分交州置广州,该县分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及桂林郡潭中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改临浦县仍名领方县(《宋书·州郡志》)。该县分属领方、潭中两县。东晋,于郁林郡下新设新林县。该县为新林县、潭中县地。宋、齐仍之。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置龙州,新林县属龙州马平郡。又设定州(后改称南定州)领方郡,该县为马平郡新林县、领方郡领方县地。陈仍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领方郡。领方县仍属郁林郡。开皇十二年(592年)置马平县,隶始安郡,本到大部属领方县,西北部属马平县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于原领方县地置方州(即南方州),析领方县地置无虞、上林、止戈、领方、琅玡、思干、贺水等县隶之。贞观八年(634年)改南方州为澄州(治所在今县城大丰镇)。贞观十二年(638年)撤思干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澄州为贺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澄州,辖上林(治所在今澄泰乡古城村)、无虞(治所在今澄泰乡江那村)、止戈、贺水四县,州治设在上林县。上林、无虞二县均在今县境内(无虞县在今三里、澄泰乡一带)。贺水县部分地区在今县境内(乔贤乡的木山、古楼、那良、厂圩、琴水、黎密等村)。贞观初隶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为东、西两道。岭南西道,下分桂管、邕管、容管。上林县隶岭南西道邕管。
五代属南汉,建置不变。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止戈、无虞、贺水三县,并入上林县。并废澄州,以上林县隶邕州。六年复称澄州。端拱二年(989年)又废澄州,上林改隶于宾州。宋初隶广南路,至道三年(997年),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则隶广南西路。治平四年(1067年)拨上林之止戈地入武缘县(今武鸣)。
元属宾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下路总管府,直隶湖广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为广西行中书省,宾州直隶之。
明初属宾州,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改隶广西行中书省柳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划县地述昆、白山(旧为止戈县地)二乡入武缘县(今前者属都安瑶族自治县,后者属马山县)。洪武九年(1376年),改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宾州仍属柳州府。
清顺治初,上林县仍隶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宾州升为直隶州,以上林、迁江、来宾、武宣属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宾州直隶州为散州,上林县乃改属右江道思恩府。咸丰七年八月初八日(1857年9月25日)李锦贵率农民起义军联合黄鼎凤、谢秉彝攻下县城,改上林县为澄江县。同治元年(1862年)李锦贵病逝,不久清军攻克,复改为上林县。
民国二年(1913年)6月,上林县隶属邕南道。次年6月隶属南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宾阳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改属南宁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改属南宁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改属武鸣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改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20日,上林县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2月1日上林县解放,县名不变,隶属武鸣专区,县治大丰圩。
1951年1月25日,撤销武鸣专区,上林县改属南宁专区。
1952年8月11日南宁专区改称宾阳专区,上林隶之。
1953年4月23日,宾阳、崇左两专区合置邕宁专区,治邕宁,上林县归属邕宁专区。同年,撤销邕宁专区,原辖县为桂西僮族自治区直辖县。
1956年3月2日,上林县改属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7年12月20日,复设邕宁专区,上林县属邕宁专区管辖。
1958年11月14日,邕宁专区更名南宁专区,上林县改属南宁专区。12月,上林县与宾阳县合置宾林县,治芦圩镇,属南宁专区。
1959年5月10日,撤销宾林县,恢复上林、宾阳两县,治依旧,仍属南宁专区。
1971年南宁专区改称南宁地区。
2003年6月27日,南宁地区建制撤销,上林县划归南宁市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上林县下辖大丰镇、明亮镇、巷贤镇、白圩镇、三里镇、乔贤镇、西燕镇等7个镇和澄泰乡、木山乡、塘红乡、镇圩瑶族乡等4个乡,县政府驻大丰镇明山路11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上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南宁市东北部,大明山东麓,东北邻来宾市兴宾区,南接宾阳县,西南毗武鸣县,西北连马山县,北靠忻城县;全县版图总面积1869.64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08°23′-108°52′,北纬23°12′-23°28′之间。
地质构造
上林县属桂中北台地质大单元,位于大明山复背斜之东翼,主要分大明山构造区、大明山构造亚区、贤按构造区三大构造区。
大明山构造区属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的部分,主要构造线呈北西向,中部除基底褶皱较紧密外,其余较开阔;东西两侧褶皱紧密,走向断裂较发育。
大明山构造亚区位于大明山背斜东翼,在县境依次发育有澄泰向斜、古春背斜,是由加里东褶皱为基底和印支盖层组成。前者包括寒武系及奥陶系,组成背斜核部,由于被盖层所覆,其出露面积较小。它的构造特征是紧密线状褶皱,背斜向斜相间。大部分褶皱相似,轴面直立,少数轴面倾斜;轴面倾向为北西西或东西向,岩层倾角较陡,多半为50至70度,组成复式背斜。
贤按构造区向斜北起忻城县的凌头村,南迄上林县的三里,东起贤按圩,西止万福,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3-10公里,北端尖狭,南端开阔并分叉,呈一楔形展布。轴向为330°,自北而南,经凌头、牛岗岭、古蓬山、香河山西麓、陆永、水头、陆荣、肚痛岭等地。向斜两翼倾角不同,东翼倾角较平缓,一般在40°-75°间,局部倾角达85°-90°,乃至发生倒转现象,如在中东附近即有倒转现象。西翼倾角较陡,一般在50°-80°间,局部地区也有直立乃至倒转现象。向斜的西翼有一条大的走向断层,在木山的西翼也有一条大的走向断层。
地质地貌
上林县属桂中南山区,西部多山,东南部多丘陵和平地,山脉多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明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68千米,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为上林县西南部天然屏障。县境东部和北部为石灰岩峰林所环抱。各类地貌分布为: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分布在西燕、大丰、明亮、巷贤4个乡镇,沿大明山一带,面积19041.46公顷,占总面积10.18%;海拔在500~800米的低山,分布在大丰、明亮、塘红、镇圩、西燕等乡镇,面积30173.3公顷,占总面积16.14%;海拔在250~500米的山丘,分布在乔贤、白圩、三里、西燕、澄泰、巷贤、木山、明亮等乡镇,面积27076.18公顷,占总面积14.48%;海拔在150~250米的丘陵,除镇圩乡和大丰镇外,全县各地皆有分布,面积53526.7公顷,占总面积28.63%;海拔在150米以下的平地,主要分布在白圩、大丰、明亮、巷贤、澄泰、三里、西燕等乡镇,面积57146.67公顷,占总面积30.57%。上林县境内有大明山、凤凰山、狮子岭山、岜仙山等4条较大的山脉,有镇圩、塘红西部、岜独和弄贬一带4片喀斯特峰林区,还有八角山等诸山以及大龙洞等70多个洞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