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典型彩塑作品介绍

(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

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洲。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洲,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现存的2000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教材中介绍的《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辽代华严寺彩塑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

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详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

“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敦煌的彩塑

敦煌洞窟的主人并不是壁画,而是彩塑。彩塑一般是在洞窟的正中,以释迦牟尼为中心,壁画只是彩塑的陪衬烘托而已。一个窟的四面墙所描绘的内容是为了突出中间的释迦牟尼。古代艺人用了对比的手法:人的现实地位更加渺小,幻想的佛的形象更加高大,热烈激荡的线画故事以及强烈的艺术形式所陪衬烘托的恰恰是异常冷静的释迦牟尼。观众处在四周的悲痛的壁画现实中,有意无意地要寄希望于藐视一切巍然不动,端庄肃穆的释迦牟尼。这是一股无形的艺术力量。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与麦积山同时期的彩塑类似。整个形体修瘦而坚硬,长脸,细脖,衣纹很多很硬而且微微飘动,表现了一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的神情,似乎去尽了人间烟火。这些形成了当时中国彩塑艺术理想美的最高峰,也就是说人们把希望更为理想化地寄托在他身上,他是包含着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行性的神,他的内容广泛而不定,他并没有显出仁爱、慈祥、问世等等。他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人世的一切的完全的超脱、漠然、不关心、不动心,对人间现实完全轻视,以洞察一切的智慧的微笑回答一切。这种塑像安放在血肉淋淋、惊心动魄的环境中,其宁静、飘逸、超脱的神情就显而易见了。似乎现实越悲惨,神像越理想,人世越愚蠢,神像越崇高。那种消瘦的身躯,不可言述的微笑,洞察一切的智慧的目光,摆脱世俗坦荡若谷的胸怀,正是魏晋以来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这美的典型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历史价值

彩塑,为我国传统的雕塑工艺,是待泥坯阴干后,先上粉底,再施彩绘的一种雕塑。像敦煌莫高窟便保存着我国较早的彩塑佛像。

吴江彩塑的代表人物是松陵镇的顾维诚。他生于1922年,原籍常熟碧溪,职业摄影师,1982年退休。他从小喜欢书画,从民间艺人顾兴学艺,掌握了扎风筝、舞龙、彩灯和剪纸、彩塑等技艺。退休后,他在彩塑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并就其制作作了改进和创新。以前制作彩塑的材料以泥为主,他以油灰(由石灰、桐油和麻丝混制而成)为材料。制作时,先用铅丝做骨架,外面绕以稻草,捆扎塑物的基本轮廓,然后上油灰,再捏出塑物的形状(与捏泥人有相似之处)。等油灰干之后,在主塑物周围,用马粉纸等材料配以各种辅景,如人物周围配以假山、花草、楼台亭阁等。接下来上漆,再进行点彩。

顾维诚在退休以后,彩塑创作达到了高潮。他创作完成了大型作品《金陵十二钗》配景人物彩塑,其中包括《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可卿投环》、《熙凤谋计》、《元春省亲》、《惜春出嫁》、《迎春吟诗》、《探春远嫁》、《妙玉赏梅》、《李纨教子》、《巧姐游园》等,尺寸均为50×70cm,件件栩栩如生。另创作了《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他还制作了《春》、《夏》、《秋》、《冬》、《凤》、《孔雀》等堆塑作品。其作品受到媒体关注,《新民晚报》、《当代老同志》等报刊作了专题介绍。2001年,顾维诚的部分彩塑作品参加了“吴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