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设色

《韩熙载夜宴图》设色工丽雅致,富于层次感。多处采用了朱红、朱砂、

石青、石绿以及白粉等色,对比强烈。但又在众多绚丽璀璨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墨色来统一协调(墨色作为黑色的运用,可看做是色彩对比的缓冲,也可当成是画面构成均衡的祛码)黑白灰分布有序,色墨相应,神采动人。尤其是对“夜”的暗示,画家并无对天空作太多刻画,仅仅是用“一支红烛”的象征手法便使人们清楚的理解到这场宴会是在夜间进行的。细评画中人物的服装颜色的分配,更让人叹为观止。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客的青黑衣衫形成鲜明对照。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细看仕女们的服饰,可以看出重彩勾填的衣纹图案,细如毫发,整体而微,极其工细。对于服饰的刻画还体现在画家大面积而整体的渲染。除去局部的装饰外,对于衣物重叠和以及关节的转折处,画家巧妙的晕染技法,让画面虚实有序,统一而整体,让读画者回味无穷。再来看画中的几处起着分隔作用的坐榻等深黑色家具的设色,沉厚古雅,在画面中也起到稳重色块的协调作用。而仕女的裙衫、帘幕、帐慢、枕席上的图案也是绚丽多彩的。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得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其中在第一段的听乐场面中,画家将弹奏琵琶的仕女安排在有虚实变化的灰黑山水背景之中,故人物的衣裙、头饰、乐器等的色彩显得特别的耐看,而她身上的灰、红、绿的各色飘带,又将她衬托得极其妩媚动人。

在第三段的休息场面中,运用的色彩极其丰富,让人眼花缭乱:以那位端着盘子的仕女为例,石绿色的衣裙、朱红色的腰带、储色的盘子、浓浓的灰发;再看拿乐器的仕女,粉红颜色的衣裙、绿红色的腰带、白颜色的纱巾、点着亮米灰图案的灰调色琵琶;床上则是红色帐慢、绿色披被、白色床单以及灰青起白图案的帐慢。众多的颜色杂陈的画面,却让人感觉到的色彩关系非常舒服。他让这群着装浓艳的亮丽美女置身于有大面积灰黑、浓墨的榻几等家具之中,还配以灰调山水、花鸟画来点缀,这就使得仕女们繁复绚丽的着装极其床上用品的浓艳之色有了依托,在视觉效果上,就给人一种繁而不乱、艳而不俗的感觉。在第五段的送别画面中,对于粉色的色调搭配运用也是非常成功的。如主要人物的灰色服装,就是在双钩定出边线的情况下进行分染的,然后罩染青灰色,最后薄薄地罩过一层绿色,因为绢随着时间放长久了也会偏黄,所以这个颜色本身就是灰绿体系的一个色系。旁边的两个仕女,一个青裙,一个粉裙,她们身上的对比,就是靠红色的腰带和白、灰两个有图案的披肩来装饰。

线条

从全卷来看,画中运用的线条是“铁线描”居多。所谓铁线描主要用于中国传统人物轮廓及衣纹画法。因线条形状如铁丝,没有粗细变化,故名之。这种细线不容许有任何的犹豫与修改,必须很精确的找到物体和空间这种“间不容发”的分界点。就这种技法来说,一条细线若没有经过无数次填密的思考与修改,是无法达到呈现在观者面前的这种效果。

作品影响

顾闳中用其独特的手法描绘出韩府的夜宴的情景,将《韩熙载夜宴图》巧妙的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间既独立又连贯。在唐与后世的技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画在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笔重彩的最高水平。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写实性较强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具、乐舞、衣冠服饰、礼仪等方面,是研究五代时期服饰、装饰等艺术风格的重要参照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服饰、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艺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收藏展览

宋代摹本在南宋时曾被内府收藏,流传至清代雍乾时期再次被收入宫禁之中。溥仪被逐出故宫时将其携出,二战结束后又流入民间。后来近代绘画大师张大千重金将其买下,珍爱有嘉。后来他将画带到香港,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祖国大陆,使瑰宝得以重归故宫。

作者简介

顾闳中,江南人,南唐中主时任翰林待诏,后主时任画院待诏,长于人物,尤擅仕女,多画宫廷贵族生活。擅写神情意态,与周文钜齐名,继承唐代周昉而更趋纤细的线条,受后主李煜的书法影响,喜用颤动的“战笔”线条表现衣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