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全市开展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评选出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6项,三等奖10项,技术合作奖 1 项。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66件、宣城市知名商标169件。

卫生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卫生机构508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8个,卫生院8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267人,其中执业医生3742人、执业助理医生1120人,注册护士4935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0579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86.5万人,参合率为103.0%。

全市共有市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21 个、临床医学重点发展学科 12 个、临床医学特色专科 9 个。

省级重点中医专科 6 个和省级中医特色专科 5 个, 1 个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泾县。

体育

2014年在国内和省内的重大比赛中,宣城市运动健儿共获金牌58.5枚、银牌10枚、铜牌23枚。

2014年我市输送30名运动员进入省体校,1名运动员入选省优秀运动队。

全年新增一级运动员3名,二级运动员42名;新增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命名市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18所。

环境保护

2014年,宣城市地表水国省控水质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占73.3%,其中国控断面水质为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3%(其中优级为40天),全年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为334天。

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5个、省级生态乡镇45个,国家级生态村6个、省级生态村124个和市级生态村515个。成功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和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市,获得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文化事业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个。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5项。广播电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7%,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38.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0.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8.4%。

全市共有8个文化馆,8所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和8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

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8个。

文化

历史文化

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任宣城太守。

宣城也是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的故乡。

宣城境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众多的人文遗迹,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更因谢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所辖绩溪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区,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艺术创作

中国画长卷样稿《日月精华水火相济———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入选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绩溪县《月亮起山一盏灯》《四季歌》两首歌曲入选声乐类作品,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群星奖评比。

旌德县创作的舞蹈节目《最炫民族风》获第二届全国中老年才艺展演,韩国站文艺汇演银奖。

泾县词曲作家夏子、舒光杰创作的《家乡的月亮》,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音乐电视》节目中滚动播出。

市文化馆组织的“金色晚霞”合唱节目在全省比赛中获合唱比赛优秀组织奖和演唱奖。

小品《山里的海》参加全省小品曲艺大赛,获二等奖。在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中,宣城市获组织奖,舞蹈《山妞妞》获一等奖。

在第九届安徽花鼓灯会中,绩溪县的民间手龙舞《徽山龙娃》获表演二等奖、创作奖,郎溪县的民族舞蹈《谁不说俺家乡好》获表演三等奖。

文化遗产

截至2012 年底,宣城市有文物点2392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9 处,含广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 处,不含广德,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7 处。

宣城市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 座,绩溪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 座,宣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 处,水东镇、查济村、江村,中国传统村落4 处,查济村、黄田村、江村、龙川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3 处,泾县桃花潭镇、黄田村,广德县甘溪村、宣州区小胡村、郎溪县梅渚镇、姚村,绩溪县龙川村、湖村、磡头村、上庄村、冯村、石家村,宁国市胡乐镇。

2012 年,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维修专项经费390 万元,争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703 万元。

截至2012 年底,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 个门类,916 个项目。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4 个,宣纸、徽墨、宣笔制作技艺、皖南花鼓戏;省级名录30个;市级87 个。国家级徽文化保护试验区1 个,绩溪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 个,郎溪县梅渚镇、绩溪县伏岭镇。“非遗”专题博物馆、传习所7 个,宣酒文化博物馆、绩溪三雕博物馆、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绩溪徽墨传习所、徽菜传习所、郎溪民俗文化馆、五猖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 人;省级传承人36 人。

地方戏曲

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原名花鼓调,为安徽5大剧种之一。清同治年间,湖北、河南移民大量迁入皖南,带来湖北花鼓调与河南的地方戏曲在民间流传。后这两种民间艺术与皖南民间歌舞融汇,并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粗犷、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的地方剧种。

徽戏

前身是弋阳腔,大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传入徽州。曲调除徽、昆外,主要乱弹,夹杂皮簧。每逢民间节日,当地都有徽班演戏。久之,村中一些青年与知识人士都学会唱徽戏。清代后期农村出现“吹唱班”,为宗祠祭祀与户家婚嫁喜庆吹打清唱。伏岭“童子班”演员自五、六岁即去看排练,六、七岁上台跑龙套,进而当配角,到十三四岁演技出众的当选主角,过了15岁就不参演了。绩溪“徽戏童子班”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皖南皮影戏

皖南皮影戏,清同治年间,随湖北、河南移民传入境内,流行于宣、郎、广等县及毗邻的苏、浙一带。皖南皮影戏是用处理过的透明牛皮雕刻成人物形象,演出时,由演员在幕后操作,通过灯光显影于幕上。在宣城广大农村地区看皮影戏早已成为劳动人民的传统风俗,尤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五谷丰收的喜庆日子,人们都得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成为宣城地区一大民俗文化景观。


   

交通

宣城市位于皖东南,和江苏、浙江接壤,地处苏浙皖3省交汇区域,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宣城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快速成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皖赣铁路、宣杭铁路交会于市区,318、205国道穿境而过,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境。

宁(南京)宣(城)杭(州)、扬(州)绩(溪)、宣(城)铜(陵)等多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芜(湖)太(湖)运河宣城段、水阳江航道整治等工程启动。在新一轮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中,途经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铁,黄(山)杭(州)城铁、商(丘)杭(州)城铁、皖赣铁路扩能双线等多条高速铁路陆续开工。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使宣城成为长三角地区连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