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中会先生,1944年生于河南省临颍县一个书香世家,曾任湖北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书画院院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华侨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现任中国老子书画院院长,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学院特聘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荣誉教授等。
尤中会先生之书法容“二王”之雅逸,颜真卿之浑厚,孙过庭之峻健,米芾之洒脱,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他曾连续参加三、四、五届国展,中韩首届书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台湾百名书画家邀请展等国际国内大型书展并获奖。2005年2月,荣获“国学杰出贡献奖·书法金奖”,同时被授予“中国百名书画名家”称号。2006年7月,被授予“国学十年明珠艺术家”称号,荣获“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之书画精品奖”。2007年10月,获“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金奖”。2008年9月,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他的简历及作品先后编入《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选》、《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2006-2007年度中国百位杰出书法家》及《中国书法年鉴》等二十多种典籍。他传统功底扎实,实力雄厚,被中国艺术投资协会推举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100位书画家”之一,有《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尤中会书法集》《尤中会墨迹五稿》及理论著作《临池余墨》出版发行。
他的作品被东南亚及西欧各国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以及国际友人珍藏。他强调书法家必须具备人品正直、学养深厚、艺术高超三大要素,并以此律己教人。
岀版作品
《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
《尤中会书法集》
《尤中会墨迹五稿》
《临池余墨》
《墨华翰韵尤中会作品集》
名家评价
蕴神得古韵 洒脱见性情
读《尤中会墨迹五稿》感言李刚田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对尤中会先生的书法艺术曾这样评价:“如果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个合就是认真继承传统,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离开,形成自己的面目。有一些人之所以最后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成为书法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离。尤先生不是这样,他即能合,又能分,而且这个度把握很好。这不仅对我自己,而且对所有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有有一定的启示。”
《尤中会墨迹五稿》就要问世了,这是他继《尤中会书法集》之后的第二本书法专集。这本集子以唐人著名的乐府五首为专题内容,以手卷形式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他书法作品新的内涵与艺术特色。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学习书法有一个基本规律,中会先生在总结自己习书过程时是这样说的:“得其法度,寻其性情,求其气韵,熔铸自我。”一语道出了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之路。
书法之书是写,法即法度。书法之法度是我们祖先和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如东汉蔡邕的《九势》、钟繇的《笔法十二意》、东晋王羲之的《笔势论十章》、唐欧阳询的《用笔论》、孙过庭的《书谱》、清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等等,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而古代的先贤们正是依据这些法则,“以指划字衣皆穿”,“临池学书水尽墨”,从而成为书法大家的。中会先生作书十分强调法度,更重于用笔之法。他在《笔法论》一文中指出:“用笔中的提、按、疾、涩、顿、挫、正、侧、翻、转是用笔最基本的方法。以此使落纸后的笔毫产生不同的形态,从而写出不同形质的笔划线来”。他写道:“中锋易流畅,偏侧多峻健,圆劲存骨力,顿挫出险绝,迅疾见气势,徐缓现平和,捻裹藏筋肉,轻重留黑白,浓淡显墨色,燥湿生韵味,翻转增神采,抽切蕴生机。”可见他对执笔运笔之法以及相应所产生的线条效果研究得十分精细,而且体会得相当深刻。他善于积功夫于点划波撇之间,凡棱侧、起伏、顿挫、方圆、仰俯、三过折笔等难以把握的细微之处,都力求准确、到位、精妙。这正是他探究、实践笔法的成功之处。
古人云“书为心画”, “书道妙在性情”。中国书法强调抒胸臆,写情趣。王羲义之写兰亭,颜真卿写祭侄,苏东坡写寒食,环境各异,心态各异,作品各异,但皆以情而成。后之临者,即使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深的学养,但由于不具备他们的书写环境、心态和性情,所以得其形易,得其神难。
中会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性情艺术、古人作书是“情” “文” “书”同步而行,是犹如江河奔涌的复杂思绪、拔萃超群的文化学养、娴熟精到的运笔技巧高度的融合。没有情感驱动的书法作品,没有生命力,是不能打动人的。中会先生墨迹五稿,是五个手卷的集合,中有正文,有题记,不计工拙,随意自然,情驱笔走,心性自露,虽由书页分割为若干块面,但字里行间依然蕴合着诗之意境及书写者的性情与思绪,这正是墨迹五稿的奇妙动人之处。古人云,“书画当观韵”。韵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韵的作品,因失去魂魄而平庸失色。书法之韵有点画之韵、线条韵律及通篇之文气。中会先生书法之线条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犹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内,血浸其中。骨则支撑,筋则柔韧,肉则丰腴,血则润泽。这样的书法线条才浓纤得中,丰润柔韧,温韵遒劲,神清气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书法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书法中的单字比作音乐中的音符,书法中的字组和章节比作音乐中的小节,而又把书法之大章法比作音乐中的主题旋律,从而赋予书法作品以轻重缓急、起伏跌宕的节奏与律动。他说:“书法韵律与书卷之气是书者学养的流露。学养者,沃土也,书法者,禾苗也。禾苗植根于沃土之中,才能枝叶繁茂。书法惟有学养的滋润,才不会苍白贫血”。他是这样说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很成功。
无个性的书法作品,不是好作品。无个性的书者,成不了书法大家。就书法个性而言,中会先生的成功之处在于博采众长,淹贯尽有。他在学书自叙中这样写到:“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然后熔而化之,方朴拙厚重,血肉生焉,笔法丰富,意趣生焉。”他是汲取诸大家作品之精华,再融入自我之情趣,从而冶铸自我之书风。从其墨迹五稿可以明显看出,他合离有度,亦古亦新。隐隐乎蕴古人之气韵,落落乎见个人之性情。刚毅峻健,洒脱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中会先生强调:“一位成功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一是人品,二是学养,三是技巧。唯博学广览,强其学养,冶尽千碑,藏纳万卷,融其性情,天人合一,始称书家,才方感无愧。”这大概就是他的人格气质与对艺术理解的过人之处吧!
二00九年八月一日于京华
(李刚田:《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修学练性 承古追新
夏 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8月07日
“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展”将于8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他的第三本书法专集也同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应中会先生之约写的这篇文章就算对他这次展览和书法专集出版的祝贺吧。
中会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与他的家学渊源分不开,他的祖父尤遂成(字灿章)是光绪十八年的秀才,不但是当时有名的乡里贤达,而且是县里名噪一时的教育家,老先生擅古典诗词,写得一手好书法,不幸的是三十二岁便英年早逝。留下的是十几箱古文典籍和大量墨稿书抄,这些对后来尤先生走上书法艺术之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中会先生四岁入乡间私塾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描红习字,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润和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使他自幼就爱上了诗词书画。把人品和艺品捆在一起来审视,是东方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历来的审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