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雕作品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
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圆雕的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石膏、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多用于喷泉或花园及室内。
圆雕的特征是完全立体的,观众可从四面八方去欣赏它。如
,从正面看到的是昂首挺胸、咬紧牙关、怒视敌人、威武不屈的形象。在侧面,观众只能看到紧握拳头的右手和左手,通过手势表现出刘胡兰内心愤怒的情绪,以及恨不得砸烂旧世界,把敌人一扫而光的气概。背面较简单,只能看到因风吹飘动而交织着的头发和衣纹。就这样,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雕塑的各个侧面,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整体感。
如果是群像,观众绕雕塑一圈,则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各个人物的不同动态和思想感情,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如罗丹创作的《加莱义民》群雕共六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怀抱牺牲的决心,但那种与亲人诀别、献身祭坛的姿势是各不相同的。在群像的正面,只能看到老者(即欧斯塔施)坚毅而沉重的步伐,以及壮年两手下垂、拿着锁钥、为城市将受到屈辱而深感痛苦的内心情绪;到侧面,才能见到那两兄弟,他们都受欧斯塔施的鼓舞而紧跟着;其他人,有的举起右臂,有的手在空中张开,表情犹豫、疑惑,
想象将要遇到的结局而感到痛苦;有的人物,观众要走到雕塑的后面才能看到。总之,要绕雕塑一圈,才能看到群像的全貌和每个人物的精神状态。
就圆雕来说,它不适合表现自然场景,却可以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划来暗示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如通过衣服的飘动表现风,通过动态表现寒冷,通过表情和姿势表现出是处在炼钢炉前或在稻田之中。渲染大规模的群众场面不是它特长,可是集中深入地塑造富有个性的典型性格却是它的拿手好戏。众多的罗马头像,龙门石窟,东山的浮雕罗汉像,罗丹的一系列肖像,《收租院》的一些农民形象都是范例。
圆雕不适合表现太多的道具、烦琐的场景,要求只用精练
的物品或其局部来说明必要的情节,以烘托人物。如用坦克残骸的局部来烘托志愿军战士,用山崖的局部来烘托登山队员勇攀高峰的精神。
由于圆雕表现手段是极精练的,所以它要求高度概括、简洁,要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观众,正因为如此,硬要它去表现过于复杂、过于曲折、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将无法体现圆雕的特点。
它常常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用强烈、鲜明、简练的形象表现深刻的主题,给
人以难忘的回味。比如,矗立在美国纽约市港口的《自由女神》和原置于巴黎国际博览会苏联馆顶端,后又移至莫斯科全苏农业展览会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
由于圆雕是空间的立体形象,可以从四面八方去观看,这就要求从各个角度去推敲它的构图,要特别注意它形体结构的空间变化(当然,要有一个主要的观看面)。
圆雕虽是静止的,但它可以表现运动过程,可以用某种暗示的手法使观者联想到已成过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见将要发生的部分。
形体起伏是圆雕的主要表现手段,如同文字之于文学,色彩之于绘画。雕塑家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对形体起伏大胆夸张、舍取、组合,不受常态的限制。形体起伏就是雕塑家借以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
总之,圆雕要求精而深,强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既要掌握雕塑艺术语言的特点,又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
技法
古代的寿山石圆雕作品讲究造型生动,因材施艺。其作品多为仙、佛、人物和猪、羊、马等家畜,色彩纹理也比较单调。
近代,色彩丰富的寿山石新品种不断出现,寿山石艺人们在取色用“巧”方面不断创新,努力发掘和利用石形、石质、石色的天然神妙,通过构图布局,讲求虚实、对比、平衡、空间和掩映等现代绘画知识的运用,使大型圆雕作品意境更加生动而自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制作程序
程序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对石材的选择
要求比较严格。首先要设计出圆雕的外形,要格外注意:圆雕作品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
“打坯”是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大型的圆雕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订完“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
“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制坯
敲打粗坯一般以塑好的立体泥稿为依照,先用毛笔在材质上画出大体轮廓,再将所画轮廓以外的多余材质借助斧和雕刻用具去掉,然后凿粗坯。具体操作时,把材质放在打坯凳上用绳子勒住,亦可放置于地上用双脚夹住席地打坯。打坯凿多以大宽平凿,大反口圆凿交替使用。先打出大的形态比例关系,用几何形的立方体造型。强调大的转折和体积方向。
以人物为例,一般先将头部体积以外的四肢形体凿出块面,再将头部、胸部、骨盆凿出块面。然后再凿出形态块面,如垂直、倾斜等。人体的基本形状完成后,再在各部位按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逐一凿出各个部位凹凸形状,如脸颊与五官之间,胸部与颈部之间,乳房与胸部之间所形成的高低起伏凹凸状,在分凹凸的时候要为后二道工序留有余地。
镂雕
镂雕细坯,这道工序是为纠正前道工序的不足并加强细节部分的刻画。可使用较小的平凿与圆凿,一是用肩顶,二是用手推(即执刀戳坯),依次刻出人物形体结构,脸部特征表情和衣纹的虚实关系,尤其是在处理人物衣裙方面,讲究虚实、动静、湿干、曲直、聚散、挂垂等表现方法。
修光
这是一道精致的工序,是在细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修光的任务是把不需要的刀痕凿迹修去,同时把各个部分的细微造型刻画清楚,力求达到光洁滑爽、质感分明的艺术效果。修光的工具使用小平刀、小圆刀、三角刀等。
圆雕作品
圆雕产品种类很多,多数以单一石块雕塑,大型塑像也有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的。圆雕作品,有可置于掌心、指间,小似果核的微型雕品,如个体只1厘米口含滚动小石珠的“袖珍石狮”;有薄似蝉翼,轻如纸片且可飘浮于水面的“荷花碗”;有巧夺天工双层,甚而多层造型的“灯笼”、“龙柱”、“石狮”;有硕大无比、重逾千吨的《郑成功》、《天上圣母》等塑像。
惠安圆雕
惠安境内最早的圆雕作品,首推东晋惠北晋安郡王林禄墓园的翁仲、石羊和宋代洛阳桥上的石将军雕像,以及洛阳龙船尾山的三尊石佛等。此后,则有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张岳墓的将军、马、虎、羊、华表等雕品。这些以石人石兽石佛为主的圆雕品,在技艺上仍保留着唐代以前中原文化的特点,呈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
进入明代,石狮产品多起来,常见的有两大类:庙宇、府第、坟冢前的守护狮和各种柱头上的小坐狮。崇武三元宫前、螺城北关李氏与刘氏宅第前、洛阳刘望海坟前的石狮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其线条刚直简洁,造型悍健威武,很少在细节装饰上斗巧,保存着北国质朴粗犷的风范和威慑神圣的内涵。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菲律宾的惠籍华侨石工雕制的一些圣婴耶稣大理石塑像亦为时人所赞赏。
明末清初,由于青石料的广泛采用,以狮子和后期透雕龙柱为主的各种圆雕工艺品层出不穷,其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的钎凿斧剁见长,并注意线条流畅、结构匀称、形态逼真,达到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