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学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四)西迁入川

1937年11月,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沙坪坝,在重庆大学借出的松林坡建造校舍开学,后又在柏溪建供一年级新生所用新校区。医学院及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迁成都华西坝,借用华西大学校舍,中大实验中学设在贵阳。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等校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的学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当时,“韩国临时政府”也设在中大校内,松林坡民主墙右侧。国立中央大学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沦陷区的南京中央大学

1940年4月,汪精卫政府在南京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恢复”中央大学,于中央政治学校旧址开学,不久迁至金陵大学校址(此时金陵大学西迁重庆等地办学),有人称之为“汪伪中央大学”。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汪伪中央大学停办。该校校产的接收工作由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单位协商进行。商定汪伪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艺术系(绘画、音乐组)、医学院等院系的图书设备归中央大学接收,其余归金陵大学。

(六)东还

1945年抗战胜利,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接替蒋介石担任战后中央大学校长,中央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上任时,顾毓琇向报界发表谈话说:“今后的中央大学应注重学术研究,提高研究风气,改善研究人员待遇。盖注重学术为教育人才和培育文化的根本原则”,“学校行政方面,应以教授为第一,尊重教授的地位及其学术上的成就”,“避免学校机关变成行政机关”。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图册: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 )

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国立南京大学(1949-1950)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接管国立中央大学,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中央大学”校名在大陆成为历史。

1949年8月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梁希为主席。 (详见“国立南京大学”)(图册: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 )

南京大学(1950-1952)

1950年10月10日,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国立南京大学校名去掉国立两字,迳称“南京大学”。1951年7月,南京大学改校务委员会制为校长制,潘菽任校长。

院系调整(1952)

1952年,南京大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的院系调整中与金陵大学、交通大学等校有关院系合并调整,成为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华东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第五军医大学;1958年至1960年,南京工学院又陆续调整出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详见“院系调整”等)

国立中央大学(1962-)

1962年,国立中央大学校友在台湾重建国立中央大学。至此,国立中央大学在海峡两岸共衍生出12所高校。

办学规模

规模概述

中华民国时的中央大学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为当仁不让的民国第一学府,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中央大学均有较大差距,即使合并后的西南联大也与中央大学有所不及。在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位列亚洲第一。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并称民国五大名校。

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并称为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

重庆中央大学时期,学校在规模、学科齐全度、教授阵容上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1941年和1943年教育部两次遴选出“声誉卓著,具有特殊贡献”的“部聘教授”45人,中央大学入选12人,超过其总数的四分之一。中央大学一校的经费,相当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校的总和。抗战初期开始的全国大学名校“联考”统一招生中,全部考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将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1941年,中央大学设有七个学院(文、理、法、工、农、医、师范),一个研究院,五十六个系科,九个研究部,一个专科学校,一个附属中学,以及医院、农场、工厂等一系列下属单位;有专职正、副教授183人,讲师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学生3153人,全校开设课程共829种。1947年(民国36年),中大拥有7院41系及科组、23个研究机构。

学科设置

中央大学初设时的院系设置:

1929年中央大学共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学院。这种设置达到了1929年7月26日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组织法》中所作的“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规定的上限——8个学院。中央大学也是全国学科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同时也是南京国民政府执政的20余年间唯一设有7个以上学院的大学。(图册: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 )

中央大学末期院系设置:

1947年时国立中央大学设有文、理、工、法、农、师范、医共7个学院35个系,为当时中国学科最全,实力最雄厚的综合院校。(同期国立大学院系设置统计:中央大学7院37系;北京大学6院26系;清华大学5院23系;复旦大学5院28系;浙江大学6院28系;中山大学7院27系)

师资力量

1929年时,中央大学教职员工共计34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9人,讲师89人,助教56人。

1941年底,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部聘教授30名,中央大学有梁希、孙本文、艾伟、胡焕庸、蔡翘5位教授荣任。1943年,评审出第二批部聘教授15名,中央大学的楼光来、胡小石、柳诒徵、高济宇、常导直、徐悲鸿和戴修瓒7位教授荣任。

1945年时,中央大学教职员工总数超过6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90人,讲师76人,助教224人,研究院助理(相当讲师)38人。中央大学聘请了许多名师来校任教,如梁希、孙本文、艾伟、胡焕庸、蔡翘、楼光来、胡小石、柳诒徵、高济宇、常导直、徐悲鸿、戴修骏等部聘教授,宗白华、马寅初、金善宝、张钰哲、童第周、曾昭抡、蔡旭、李学清、欧阳翥、徐志摩、厉麟似、闻一多、张大千、张奚若、罗宗洛、赵忠尧及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一位研究生施士元等名师来中央大学任教。 (图册: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 )

历任校长

历届英才

1928~1937年间,中央大学各院系共有毕业生3180人。重庆中央大学时期,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国各大学中仍是领先的,并未因战事迁徙,设备简陋,校舍拥挤而影响学业。在重庆期间一共毕业8届学生,约4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0人。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出国留学率也比较高。1940年5月,教育部为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采用自由参赛的形式,举行大专以上学校学业竞试,分甲、乙、丙三组。甲组为一年级基础知识竞试;乙组为二、三年级专业知识竞试;丙组为毕业生论文竞试。先由各校进行初评,然后,参加教育部的统一考试。参赛结果,中央大学获得甲、乙、丙三组团体总分第一,受到教育部的嘉奖。1943年,教育部主办第一次自费留学考试,录取329人,其中62人是中央大学毕业生,占总数的1/5;1944年,庚款留英公费生考试,录取30人,8人为中央大学毕业生,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就是这次出国深造的。 (图册: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