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临潼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距西安市中心30公里, 总面积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2万(2014年),辖23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285个行政村。

自周秦到汉唐,临潼一直为京畿之地,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带。临潼是仰韵文化时期母系氏族部落先民生存繁衍的地方——姜寨遗址;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爱妃褒姒一笑失江山故事发生的地方——骊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发生地——鸿门宴;是秦始皇历时39年修建气势庞大陵园的地方——秦始皇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恩爱缠绵、沐浴温泉的地方——华清池;是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的地方——兵谏亭。

2008年5月27日,临潼正式被国家国土资源部评为“中国御温泉之都”。2011年1月临潼被国际文化旅游促进会、中国县域经济协会、中国旅游品牌协会联合授予“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城区”荣誉称号。2012年4月临潼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旅游示范县”。

临潼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战国时,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栎阳。

秦孝公时,置栎阳为县,因渭河以北地区土地平坦、面积广,盛产粮食,自秦汉到隋唐,始终保持了县的建制。除古栎阳外,还有万年(今栎阳镇)鄣县(今交口镇)平陵、粟邑(今康桥粟邑)等县。

渭河以南在周代为骊戎国,并有戏邑、芷阳之设。

秦始皇帝嬴政时设郦邑(公元前231年)。

汉高祖时改郦邑为新丰(县城地址在今新丰,公元前197年)。

唐垂拱二年(686年)改为庆山县,天授二年(691年)置鸿州并鸿门县于零口。

神龙三年(705年)废庆山县复为新丰县。

天宝三年(744年)设会昌县(今城区所在地)。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把新丰并入会昌,改名为昭应县。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临河(石瓮寺沟水)绕城东而过,潼河(温泉水)绕城西而走,随取名临潼。

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降栎阳县为镇,归属临潼县。

明清之时,临潼归西安府治辖。民国时属咸阳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临潼解放,为渭南地区管辖。

1956年改为省辖。

1958年划归西安市。

1961年复归渭南地区。

1983年10月划归西安市管辖。

1997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57号):撤销临潼县,设立西安市临潼区,区政府驻骊山镇。

位置境域

临潼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南依骊山,东邻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邻浐灞生态区和新筑国际港务区,北邻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全区总面积915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区现辖23个街道办事处:骊山街道、秦陵街道、新丰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街道、相桥街道、雨金街道、马额街道、西泉街道、栎阳街道、新市街道、徐杨街道、何寨街道、交口街道、油槐街道、北田街道、铁炉街道、任留街道、穆寨街道、小金街道、仁宗街道。区政府驻骊山街道。

地理环境

地貌

临潼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南高北低,山塬川依次分布,分别占15%、18%、67%。土壤肥沃,土质优良,土壤以娄土、黄土性土和瘀土为主,适宜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蔬菜等。

气候

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219天,年降雨量591.8毫米,年日照时数2052.7小时,年总辐射量111.7千卡/平方米。

水文

境内有临河、潼河、零河等10余条河流,渭河穿境而过。水利设施齐备,农田灌溉方便,临潼主产优质小麦和玉米,是国家重点粮食生产基地。渭河平原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45万亩。

人口民族

据公安年报数据显示(户籍数),2009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86755户,户籍总人口702484人。其中,农业人口58471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3.24%;非农业人口117766,占总人口比重为16.76%;男性人口35527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57%;女性人口347206人,所占比重为49.43%。迁入人口3702人,其中省外迁入1275人;迁出人口2790人,其中迁往省外988人。全区户籍出生人口8769人,人口出生率12.48‰,死亡人口1981人,死亡率2.8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55874人 。

区内居民大多为汉族,少数民族占的比例较少,有回、壮、藏、满、朝鲜、土家族等18个少数民族约2200余人,主要分布在骊山街道办事处,大多聚居于临潼城区。

全区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五教齐全,宗教活动频繁。

经济概况

综述

在产业布局上,临潼将形成“一心、三轴、五片区”的产业体系结构。“一心”指依托秦始皇陵遗址保护区及临潼主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旅游核心。“三轴”指西临高速旅游产业主轴、渭河旅游产业次轴、产业联系轴。“五区”指航空产业基地扩展区、渭北现代工业新城、现代服务产业区、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区、现代农业产业区。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50.61亿元,同比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9亿元,同比增长30.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45亿元,同比增长3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95亿元,同比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43亿元,同比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13元和7156元,分别增长17.3%和23.5%;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5%。

农业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争频繁,加之天灾人祸,致使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损失。1929年,陕西遭大旱,后又相继发生瘟疫,使临潼“饿殍遍野”;“举村而逃亡者”不计其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32年,泾惠渠工程告竣后,灌溉面积约近4万亩。

民国十九年(1930)只有12万亩,民国二十七年(1938)已扩大到245766亩;民国二十九年(1940)时达到高峰,其种植面积竟达到320754亩。

民国二十年(1931)前,棉花年均亩产10~15斤,总产两万担左右;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后,年均亩产稳定在30斤左右,总产稳定在6万担以上。

2010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称号,发展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20个,新增设施农业3760亩,种植蔬菜15.6万亩,新增以石榴为主的杂果1万亩;新建、改扩建奶牛小区20个,新增奶牛1万头,奶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建立了区级粮食储备体系,化解粮食企业历史债务1.8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

渭北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在突出资源优势,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产品组织起来,共同面向市场。基地内规划了四大园区和八大基地,即万亩番茄制种园区、万亩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宋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万亩绿色石榴观光园区,3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渭北万亩设施农业基地、15万头奶牛养殖基地、15万亩优质石榴基地、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0万只蓝狐养殖基地、山区万亩杂果基地、骊山北麓观光农业基地。特色农业板块的蓬勃发展,为临潼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使临潼农业逐步走出一条都市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与此同时,各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使临潼农业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