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华安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土壤分为5个土类,14个亚类,37个土属,60个土种。红壤面积最大,有116万余亩;砖红壤性红壤面积其次,有45万余亩,水稻土有13万余亩。
资源
森林资源
截止2009年10月,华安县有山地面积176万亩,人均11亩。林业用地160万亩,有林地138万亩,天然林面积44万亩,木材蓄积量3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其中,金山、西陂、利水、葛山四个国有林场林地面积26.2万亩。
水电资源
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龙江贯穿全境,全长107公里,是厦门、漳州重要生产生活水源。截止2009年10月,华安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42万千瓦,相应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居全市首位。
矿产资源
花岗岩、石英石、钨、温泉。截止2009年10月,华安县主要矿产资源有华安玉(九龙璧)、花岗岩、石英石、钨、温泉等20多个种类。其中,华安玉在华安境内展播面积104平方公里,储量达1亿立方米以上,独产于华安九龙江流域,性状酷似碧玉,属碧玉类宝石。2000年,华安玉入选中国“十大国石候选石”、2001年被评为“中华四大名玉”之一,是全国名特石材。被确定为“八闽名石”、“漳州市石”。华安玉已开发出工艺品、观赏石、保健品、建筑板材等四大系列产品。
旅游资源
县域生态良好,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大气环境优于国家一级标准,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人文景观独特,有二宜楼、南阳楼、南山宫3处“国保”单位,仙字潭、东溪窑和齐云楼3处“省保”单位。其中,以二宜楼为代表的华安大地土楼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9月份顺利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现场评估考察。
交通资源
2004年6月,总投资2.3亿元的省道西港线漳华公路全线竣工通车,成为连接闽中、闽西与闽南的重要通道。2005年11月,总投资7000万元的省道金上线开工建设。2006年,总投资3200万元的县道良马线竣工通车。至2008年,全县9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村公路硬化,实现“村村通”目标。截止2009年10月,鹰厦铁路贯穿境而过,全长110公里,境内有11个火车停靠站、1个客运站和1个货运中转站。漳永高速起于漳州华安县丰山镇玉兰村,与厦成高速公路漳州段相连,经过龙岩漳平,终于三明永安市黄坂洋,接泉南高速公路三明段,全长144.96公里。从漳州、厦门去三明可缩短100多公里路程,省时1个多小时。其中,华安到厦门,仅需半小时。自此,华安告别无高速路时代,漳州实现县县通高速。
水电资源
华安县致力建设电力能源基地,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成投产水电站229座、总装机22.7万千瓦;拟建的华电二期扩建工程总投资6.4亿元、装机6万千瓦。投资近2亿元配套建设城关、仙都、沙建、金山、丰山5座110千伏变电站。
人口
2008年全市总人口450万,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
。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经济
概况
主要商品有光电、建材、纸业、汽配、精细化工、家具、机械制造、玻璃加工、铁观音、华安玉、清化肉桂、华安坪山柚、竹座垫、竹枕头、管状凉席、竹凉席、雕刻工艺品、高级板材、高级家具、保健用品、华安观赏石、苦菜、蕨菜、中国藤茶、优质大米、蜂蜜。
1994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34109万元,比1949年增加25.7倍;工农业总产值63676万元,比1949年增加31.2倍;粮食总产达70915吨,水果产量2376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84元,比1978年增加19.2倍。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55亿元,增长16%。工业总产值93亿元,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0亿元,增长27%;规模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增长25%。农业总产值24.4亿元,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增长5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增长54.8%。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增长4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1亿元,增长40.97%。农民人均纯收入9127元,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350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1亿元,增长25%。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81亿元,增长13%;规模工业总产值122.19亿元,增长19.2%;规模工业增加值34.7亿元,增加18.7%;农业总产值30.73亿元,增长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42亿元,增长27%;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5.1亿元,增长27.5%;公共财政总收入7.07亿元,增长12.1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3亿元,增长17.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11830元,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增长18.3%;外贸出口总值完成1503万美元,增长60.4%;实际利用外资493万美元。
据统计,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4.66亿元,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80.26亿元,下降20%。规模工业总产值172.34亿元,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50.21亿元,增长14%。农业总产值43.14亿元,增长6.5%。公共财政总收入5.97亿元,下降15.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02亿元,下降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7亿元,增长17.3%;实际利用外资410万美元,增长24.6%;外贸出口总值1743万美元,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4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0元,增长8.9%。人口自然增长率11‰。
农业
建国前华安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封闭式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农业内部单一的结构阻碍着农业的发展。建国后华安人民逐渐打破了原来的“农业就是种粮食,粮食就是种水稻”的单一结构,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在保粮保蔗的同时,扩大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大力推进富有特色、形成规模的基地农业开发,在全县建立起用材林、四季笋竹、香料(肉桂)、食用菌栽培、名优果茶、蔬菜种植、禽畜水产养殖等7个基地,把山区经济推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1988年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10865万元,1994年达到23520万元。农副产品主要有稻米、茶叶、烟叶、竹笋、甘蔗、柚子、芦柑、鳗鱼等。
2008年,华安县农业产值完成16.8亿元,增长6.0%。茶叶产业持续发展,新种植茶叶1000公顷,总面积达0.75万公顷,创产值7.3多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大铁观音生产基地。扶持茶叶生产,出台茶叶种植加工优惠政策,配套补助315万元,鼓励西部片区群众发展茶叶产业,高马线3个乡镇新种优质茶300多公顷。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茶文化节暨华安铁观音交易会,签订茶叶购销协议2.7亿元。创建茶叶品牌,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出台茶叶企业创牌奖励政策,鼓励茶叶企业积极创建品牌,全县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18家,绿色食品基地3家,有机茶1家且全省面积最大;获得省著名商标2个、名牌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