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改省为布政使司,全国分设十三个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府(州)县,同时废路,司(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政制。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其中包括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二府。《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记载,登州府“领州一,县七”: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含现莱西市区)、宁海州、文登(含现威海市区)。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莱。莱州府“领州二,县五”:掖县、平度州、潍县、昌邑、胶州、高密、即墨。莱州府辖区向西越过胶莱河扩至潍县,但治所仍在掖城。胶东地区在明朝时期确定的县名,除宁海州后改为牟平外,其余的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清王朝将地方一级政府称为省,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
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为了监察地方,在省、府之间还设立了道。胶东地区归山东省管辖,仍设登州、莱州两府,每府辖区同明朝,省、府之间是登莱青道。《清史稿·志第三十六》记,清初,二府所领州县同明朝,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1736年)新设荣成、海阳二县,“领州一,县九”:蓬莱(含现长岛县)、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含现莱西市区)、宁海州、文登(含现威海市区)、荣成、海阳(现乳山市区)。光绪三十一年,莱州府原所辖胶州为省直隶州,辖即墨、高密。莱州府“领州一,县三”:掖县、平度州、潍县、昌邑。登州府、莱州府原治所未变,同治二年(1863年),登莱青道治所迁至烟台。
民国时期
1913年(民国二年),北京政府废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胶东地区改为胶东道,隶属山东省政府。胶东道辖二十六县: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胶东道的辖区基本是清朝时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所辖的州、县,治所在福山县烟台。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道制,存省、县两级。1929年(民国十八年),青岛划为省特别市。1930年(民国十九年),青岛为中央直辖市。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派出机构。全省划分12个行政督察区,胶东的牟平、荣成、文登、海阳、福山五县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余各县,仍直属于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流亡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成立了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划分了十七个行政督察区。在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至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间,胶东的原第七行政督察区的海阳划归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栖霞、蓬莱、黄县、招远四县归新设的第九行政督察区,海阳、莱阳、即墨、平度、掖县五县归新设的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山东省政府撤消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新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六个办事处。鲁东为第六办事处,领胶东的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的三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此同时,还新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督察专员公署。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消六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胶东的烟台、威海为省辖市,青岛为中央直辖市,除此胶东各县均为鲁东行署管辖,只是各县归属的行政督察区做了些调整。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被撤消。1949年9月济南解放,国民党省政府及所辖地方政府垮台。
1938年至1945年间,
日本侵略军还利用汉奸成立了山东省及地方的伪政府。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1938年1月19日,胶东军政委员会成立。随后,胶东的掖县、蓬莱、福山等许多县都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7月7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栖霞成立。1944年2月,在解放区成立青岛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4月1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更名为胶东区行政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政府成立,领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等五个行政公署。胶东行署辖北海、西海、南海、东海四个专属区和烟台直辖市,辖区范围包括胶莱河西至潍县一带。后,又将胶东行署所辖的烟台、威海划为省辖市。1946年8月,滨海行署所辖滨北专署划归胶东行署管辖,胶东行署辖区向西南扩至日照、郯城一带。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岛,青岛为山东省直辖市。烟台为胶东行署直辖市,威海归东海专区。
新中国
胶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又做了几次调整,现胶东地区分属山东省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潍坊市,包括了烟台市、威海市的全部县、市、区,青岛市的大部分县、市、区和潍坊的一部分市。
自然条件
气候特征
胶东半岛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在温度方面,半岛西部高于东部,
北部高于南部,沿海高于内陆,其中包括威海、烟台、莱州、平度、蓬莱、龙口、青岛,年平均气温12.0-12.6℃。其降水量在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大泽山、莱州、龙口、招远、蓬莱的降水量较小,在676.4mm左右。从半岛东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递减状态,西北的大泽山、龙口、蓬莱等地多达2834.43小时。然而在半岛近2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又分为几个不同的小区。由于受海洋的影响,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温变幅较小,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无酷暑,1月均温在0℃以上,7月均温25℃左右,全年无霜期约165~25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600~700毫米。
地形地貌
半岛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最高峰崂山海拔1130米。海岸线曲折,多深水港湾,如青岛等。
胶东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变质结晶岩广泛出露,白垩纪末有广泛的火山岩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新世以后,渤海总体大幅度下陷,成为华北—下辽河沉降带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断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渤海海峡断裂下陷,半岛形成。全区被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两组断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断块,经长期剥蚀分割,形成较破碎的低缓丘陵。少数山岭突出丘陵之上。半岛南部的崂山主峰崂顶海拔1133米,为半岛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多为近北东走向。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以蓬(莱)黄(县)掖(县)平原面积最大。
胶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芝罘湾的烟台、威海湾的威海、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半岛沙嘴沙滩发育。沙洲发育之地,岛陆相连形成陆连岛,如烟台附近的芝罘岛、龙口附近的屺姆岛。沿海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均分布于近陆地带,较大者有象岛、莫邪岛、杜家岛、田横岛、刘公岛、鸡鸣岛、崆峒岛、褚岛、苏山岛和南黄岛等。
民俗文化
胶东地区,指胶莱谷地及其以东具有相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半岛地区。按语音、文化、风俗习惯细分为青岛及下辖县市、莱州、昌邑、高密等胶莱河两岸平原地区,和烟台(不包含莱州)、威海及下辖县市的丘陵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主产冬小麦、大豆、玉米等。盛产苹果、梨、葡萄、大樱桃、蓝莓等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