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年或首探火星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19/02/10 - 23:46
分类

中国明年或首探火星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9-01-15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像。(资料图片)



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着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

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年底将实施

  昨天下午,国新办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国平,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嫦娥四号此次探月实现人类多个“第一次”,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的空间站。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嫦娥“后继有人”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在发布会上介绍,探月工程到2020年前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以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测工程全面拉开序幕。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左右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

  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后续工作规划,吴艳华表示,国家航天局也正在组织国内专家对后续规划进行论证,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

  一个是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是在月球南极一次综合探测。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

  关于中国何时载人登月的问题,吴艳华表示,现在叫无人探月或者叫机器人探月,中国政府基本明确了2030年发展设想,中国后续还有嫦娥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任务。关于媒体关注的载人登月的事。目前在研究当中,还未到决策阶段。

  吴艳华还表示,嫦娥、玉兔,现在正在休息,在睡觉。12号已进入月夜时间,14天后进入月昼才开始工作唤醒。关于未来的探测,玉兔是要动的,动得越多越好。

  根据探测,探测器边上的大坑小坑很多,西北方向相对平缓一点,未来玉兔二号的行走方向是以西北方向为主,对周围、月表环境进行探测,嫦娥着陆器则在原地探测。

  月球科研基地还在论证中

  吴艳华说,关于月球科研基地,目前在论证当中,是个概念性的蓝图,没有具体方案。现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提出了相关概念,机器人也好、有人也好,到月球上,如果有更多的探索和开发任务,频次高了,应该有一个支撑常规探索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可能是各国贡献各国的力量,就像这次中继卫星一样,中国欢迎国际同行使用。嫦娥八号只是试验部分技术、演练部分功能,不是建成月球基地。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则补充说,根据月球和地球以及太阳这三者的关系,黄道面和白道面基本上在一个大平面左右,因此有可能月球南极或者北极可能存在着连续光照,我们初步推算,在月球南极可能有超过180天左右的连续光照,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长期从事科研研究的基础环境,这是最难得的。因此后面的月球探测,包括其他一些国家都瞄准了南极或者北极能够长期观测。这是我们在月球南极建立一个科研站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至于这里面要花多少钱,我想我们通过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这一系列的投资,试验设施的建设、模块化研制,应该说花不了太多的钱。至于国际合作的问题,中国欢迎在科研站建设过程当中,能够和希望进行合作的国家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甚至可以深度合作,比如说现在搭载一些国外科学载荷、一些仪器,下一步可以和一些国家一起,他们负责一些分系统甚至系统级的研制。

  月球背面着陆实现两大突破

  嫦娥四号为什么去月球背面探测?孙泽洲表示,第一,月球的背面,尤其是这次选择的着陆区是最古老的一个撞击坑,这样一个地质构造以及矿物的组成,可能对于月球的年代更具有代表性。第二,月球背面有个天然的屏障,是开展月基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有利场所。另外,人类探测月球几十年,更多地集中在月球正面,我们希望进行全月球到达。

  到达月球背面,有哪些技术突破?孙泽洲说,对于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以前任何一次月球正面的软着陆主要有这几方面的不同:一是必然要面对的通信的问题。这次嫦娥四号实际上是三个航天器两次任务,去年5月21日发射了“鹊桥”中继星,这是个必要的条件,构建了地月的信息交互。中继星是个小平台、大天线,不同于地球轨道的中继卫星。地球的中继卫星主要作用距离是4万公里,地月的中继卫星作用距离大得多,同时地球轨道中继星从经费投入、重量、尺寸等各方面相比都要小得多。

  二是在复杂地形上的着陆。在月球背面崎岖地形软着陆的话,不仅要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因素,还要考虑如果着陆区落得不好的影响,这对于我们在月球长期生存都会带来制约。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多个“第一次”

  嫦娥四号续将开展哪些科学探测?将预期取得哪些科学成果?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嫦娥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是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一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都是通过遥感,通过一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轨道上探测到的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周围的地形,部分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它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它的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

  第二类探测,主要是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还有第三类,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次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到底是怎么组成进行初步探测。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影响。

  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国平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空间站目前正在建设过程当中,预计到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的空间站。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站建设过程当中,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欧空局等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了载人航天探测方面的合作。后续我们希望在空间站建设过程中,希望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训、航天医学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特别是在2018年5月,联合国外空司同中国政府一起对外宣布,中国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中国的空间站来开展舱内外搭载的相关试验工作,这项工作在正常进行过程中,欢迎各国有这方面意愿的科学家参与中国空间站的试验工作。

  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嫦娥四号任务的论证过程当中,高度重视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也希望给国际的同行和科学家们提供开展月球探测的机会。2015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向国际社会征集搭载载荷,一共收集到近10多个国家近20台搭载申请建议。经过遴选以后,最终确定德国、荷兰、瑞典和沙特四国的载荷,分别搭载在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中继卫星和龙江二号上。针对这些载荷,中国将与这些载荷的研制单位一起组建国际科学家团队,共同开展对这些载荷所获取数据的科学研究工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