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19/06/09 - 23:50
分类

返朴 2019-04-22 作者:曹则贤

  压力在中英文中都是一个比较含混的词。中文压力对应的物理学词汇包括pressure, tension, stress等, 它们有着不同的甚至含混的量纲,应用于不同的语境。压力是所有体系都躲避不掉的因素,具有相当的正面意义:高压物理学(high-pressure physics)和应力工程(stress engineering)都是重要的学科和艺术, 而能接受充满压力(stress)的生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撰文 | 曹则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铁人王进喜

  Stress is poison.1)

  ——Agavé Powers

  1)文中我将阐明, stress 是一种内在的紧绷着的状态,此句可译成“应力是毒药”。不过,在日常生活中, “mental stress”被译成精神压力, “social stress”被译成社会张力,也许这句被译成“紧绷着的状态是毒药”更合适些。整容的朋友们应该有深切的体会。

  力在物理学中更多的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关于这一点,诺贝尔奖得主Wilczek,实际上还包括更早的物理学家,多有深刻的论述[1]。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英文文献中还算是一种隐性的行为,比如,为一切现象找出一个称为driving force(驱动力)的东西,将driving force 同要解释的现象通过动力学方程搭上联系,就算是为问题找到了圆满的解释。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是,认为密度的不均匀定义了一个driving force 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会造成物质的再分配,这就是关于扩散的基本思想,于是就有了扩散方程 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其实, 这里的基本思想是说不均匀会自动变得均匀起来。当然,实际情况下平衡态分布常常是非均匀的,于是人们就构造出新的driving force项和相应的概念, 比如偏析(segregation),  以图自圆其说[2, 3]。这种方式的物理研究在今天怕是难有市场了。

  力的文化在中文物理学语境中的影响,如果不说是危害,却常常是字面上的、更直观的。在中国,经常听到很多好的物理系的毕业生夸耀自己学过了四大力学,似乎力是物理学的本质似的。相当多的洋文词被安上了“力”的尾巴,包括引力(gravity, gravitation),摩擦力(friction)、矫顽力(coercion)、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应力(压力,stress)、压力(压强,pressure)、action-reaction(作用力-反作用力)等等。这个字面上的小尾巴的危害,在笔者身上的效应是,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对问题实质的理解。比如,friction一词,它的汉译摩擦力让我关注它阻碍或者有助于车轮运动的一面,而未能及时注意到摩擦的材料学过程(更具体地说是电磁学过程)。宏观上材料的磨损(rubbing),微观上的化学键断裂和电荷的再分配,界面附近原子的重整以至发生相变,伴随的热产生等诸多现象 才是摩擦的本质。而action-reaction 这样对物理思想起源具有重要的哲学层面上的意义的词,当action 被当作作用力理解时(夹在牛顿定律的表述中难免会如此),则完全掩盖了物理学是按照action(作用量,如普朗克常数)组织的深刻内涵2)。在各种被中文冠以“力”的物理学词汇中,pressure, tension 和stress 是从社会生活走入物理学的基本词汇,意思相近但它们在中英文语境中都是相互间夹杂不清的,因此有辨析的必要。

  2)关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重要性将另文专门阐述。我以为,物理学应该统一地按照关于作用量共轭来组织其结构, 不过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热力学是按照关于能量共轭来组织的。为什么是这样,不解。

  一

  Pressure

  Pressure 一词来自于按压(pressing)这个动作,按照字典的解释,它首先是一种按压、挤压所引起的感觉(a sense of impression caused by or as by compression),这里的impression(往里压;印痕,引申为印象),compression(together + press, 往一起压),以及oppression(against + press, 引申为压迫), repression(按下, 压下,控制),depression(往下压,引申为压抑感), suppression(往下压,压制、控制住),都是和press 同源的,都是一种 “反感”(a compelling influence),会造成不良情绪的。除了气压(gas pressure)、血压( blood pressure)这些具体的词汇外,还有社会压力(social pressure)这样的抽象概念。

  Pressure 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有些地方给出的解释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相应地,中文物理学教科书将之译为压强。压强这个中文词很妙,我猜测是有强调其是强度量的意思,但理解为单位面积上的力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有其不妥的地方。让我们回顾一下热力学的基本内容,看压强是如何引入的。假设我们研究一个物理体系的性质,我们认为体系直观上的大小,即体积,是一个可加量(additive):若将两个相同的物质体系相加,其体积为子系统体积之和。笔者个人认为,将质量可加性推给体积可加性是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一大成就。像这种具有可加性的物理量,物理学称为是extensive quantity,汉译“广延量”。注意到,热力学是以能量为支撑点(pivot  point)组织其内容的,同体积关于能量共轭的那个强度量(intensive quantity),就被定义为压强(pressure),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所有其他广延量,这里U的具体性质, 取决于它所依赖的所有广延量。可见, 压强的合适身份是能量的体密度。在初等物理课本中遇到的将力F作用到面积A上之类的问题, 那里的压强也同样是能量的体密度。可以这样理解,力F在力的方向上引起虚位移 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 ,所做的虚功为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 ,则受力面单位体积内的(形变)能量改变 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 , 就是一般所理解的单位面积上的力。

  认为压力是强制性的、压迫性的,是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实际上,压力是体系存在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一团中性的气体,还是由磁场和等离子体构成的有限构型的plasmoid3),若没有外在的约束(压力),就会无限分散开去。由压力的定义可见,对于一个物质体系,当其体积已经很小的时候,体积的微小变动就意味着大的能量变化,说明要维持这样的体系需要大的压力。对一个体系施加外部压力,物质体系并不是简单地各向同性地缩小,有时候会表现为原子甚至电子排列方式的改变,即发生相变。若压力诱导的相变不是可逆的,卸去压力后材料的新物相还可以继续维持存在。由此可见高压物理学(high-pres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