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产盐法”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人生产盐的方法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1
分类

 

古法“五步产盐法”即“垦畦[qí 田园中分成的小区浇晒”产盐法,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终成于隋唐时期,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该法主要是利用老滩(或黑河)水、滹[hū]【〔滹[hū]沱河〕水名,源出中国山西省,流入河北省。】(或大口井)水、木盘井水和雨水,通过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铲出五个生产步骤产盐。每年4-6月为主要产盐期,7-9月为秋晒期。古法“五步产盐法”是河东盐池产盐工艺的重大创新,是盐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大进步,是中国盐业生产史也是世界盐业生产史一个划时代标志。

 

第一步,集卤蒸发。将老滩水、滹沱水或木盘水经人力、畜力等数级扬水至蒸发畦,运用“一步一卡”法,借太阳辐射和风力进行自然蒸发。

第二步,过“箩”除杂。利用产盐过程中结晶出来的盐板作为“箩”,待蒸发畦中的卤水“发模糊”,析出大量白钠镁矾沉淀,对产盐卤水起到除杂和提纯效果。

第三步,储卤。将经过四至六次过“箩”,最后一次经过“净化箩”后的卤水提送到储卤畦浑存,为产盐作原料储备。

第四步,结晶。运城盐池的结晶畦底为盐板。先往结晶畦中加入极少量淡水,目的是降低新生盐茬与盐板的粘合度,使结晶出来的池盐同盐板的结合变得疏松,然后将储卤畦中的饱和卤水灌进结晶畦中,使得大量“光滑、坚实、透明、发青”的氯化钠晶体不断析出,一般5-7天为一个结晶过程。

第五步,铲出。利用盐铲(俗称和尚铲),用人工将盐从盐板上铲下成堆,再转送到盐料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