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派从米兰兴起后,1912年开始在巴黎举行展览,接着欧洲各大都市都举行未来派的巡回展,其宣言风靡一时,直到1915年意大利兴起了新的画派“形而上绘画”,未来派的势力随之分散而消灭。在短短的五、六年之间,未来派对于其他国家的艺术影响甚为强大,诸如法国后期的立体派、纯粹主义,英国的旋涡派(Vorticism),构成主义,以及后来的达达派(Dadaism),均受未来派的启示与影响。如《拿波里湾上空的空战》——葛赫拉·道杜里龙的作品以及美国水彩画家约翰·马琳的作品《下曼哈坦》显然受了未来派的影响。
历史
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新科技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作出预测,就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对全球性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反思:环境和发展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它要求人们必须从总体上思考和解决科技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正反效应的问题,未来主义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发展
波丘尼写了一篇“未来派画家的宣言”,于1910年2月11日发表,并于3月3日向都灵的查雷拉戏院的广大观众公开宣布。同年4月11日发表未来派“绘画技巧宣言”。随后又接二连三的出现一些论证和宣言。1912年,这个集团于巴黎举办了他们的作品展览会(随后移至伦敦和柏林展出),1914年,波丘尼出版了一本书,将他们的观点做最后一次说明——形式上和事实上都是最后一次,因为同年爆发的世界大战,使这个集团解散了。波丘尼,这个运动的推动者,在1916年逐渐恢复伤势时却意外的被杀害了。因此这个集团没有再组织起来。塞弗里尼有一段时期转向了立体派,卡腊受到了契里科(Chirico)的形而上学的绘画的影响,巴拉终于又回到了学院派的现实主义,鲁索洛本来就是未来派音乐的作曲家(以“骚捞主义”(Bruitism)的音乐见称),显然对绘画没有兴趣。
成长
俄国20世纪初期在意大利之后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1911年,彼得堡诗人谢维里亚宁发表《自我未来主义序幕》,宣告了俄国未来派的诞生。作为一个文学运动,从一开始它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而是由几个彼此竞争的团体组成。其中,自我未来主义者从“自我”出发,常常坐在咖啡馆里,向那些凡俗的沉于幻想的青年男女朗诵一些关于醇酒美人之类的诗歌,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傲然态度,标榜“我将自己固有的知识赐给奴隶的大众”。其诗作大都充满颓废气息。主要成员有谢维里亚宁、伊支纳契耶夫、阿列姆鲍夫、戈涅道夫等。
成立
未来派画家表现的是「速度」和「进行」 ,现代生活的「动荡」的感觉。此运动是由诗人马利涅蒂( Marinetti, 1876-1944 )和画家巴拉( Balla, 1871-1958 )所领导的。 在绘画上,他们的形象是重复的,重叠的、模仿影片的方式,以表现运动中的概念。 其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有赛弗里尼( Severini, 1883-1966 )和波爵奥尼( Boccioni,1882-1916) 。
代表人物
巴拉(Balla·Giacomo)(1871~1958)意大利画家。1871年7月24日生于都灵,1958年3月1日卒于罗马。曾参与签署1910年4月11日的《未来主义绘画技法宣言》。作品的特点是用色和形为基础的抽象符号,表现运动、速度和力量。代表作为《拴着皮带的狗》、《雨燕的飞行》、《悲观与乐观》等。
薄邱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
塞佛里尼(Gino Severini,1883-1966)
波爵奥尼 ( Boccioni,1882-1916)
杜桑(Duchamp,Marcel 1887~1968)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