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花鞭鼓舞”流传在鲁北的商河、广饶、博兴、禹城等县。据商河县艺人讲,明代山东有个流浪
艺人叫李贵雄,其妹李贵珍,以“花鞭鼓”卖艺为生,江湖上享有盛名,曾为皇帝表演,皇帝赐给他
一根黄龙绳作为奖赏。该舞最早是由一男一女表演,民国以来演化为两男对打,一钹一镗锣伴奏伴舞,
专人演唱。演唱有“花鼓调”、“莲花落”、“顶嘴”、“探情郎”等。舞者将腰鼓挎在左腰间,不
固定。击鼓时,左肘压住鼓帮,右锤击鼓抡穗,右鞭穗(近一米长,软皮制成)抡起打击前后鼓面。
动作有“单抡穗”、“双抡穗”、“苏秦背剑”、“张飞(扁+马)马”、“黑狗窜裆”等十几个套
路。其基本动律特点,下身为窜、蹦、跳、跌、滚、蹲;上身为抡、绕、背、兜、抽、扫等。只有上
下动律协调一致,才能在复杂的组合动作中,击打出有节律的鼓点,而且百发百中,万无一失。该舞
由于技艺高难,不易普及,在旧社会艺人多属半专业性。解放后,一般在春节或重大喜庆日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