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涉及文艺各个领域的思潮和派别,作为社团,他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
1、兴起:19世纪末德国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的理论对表现主义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现强烈的表现主义因素。他的画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兴起。蒙克代表作《呐喊》。
2、桥社时期:1905年德累斯顿成立了表现主义第一个社团桥社。代表人物:基希纳,黑克尔,配希施泰因等。基希纳代表作《柏林街景》、《市场与红塔》。
3、青骑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马儿克、马可等。康定斯基代表论著:《论艺术的精神》等。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
4、新客观社: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社团,出现于1923年,代表人物:格罗斯、迪克斯、贝克曼,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
表现主义文学特点:
1) 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4)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
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卡夫卡《变形记》
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这个现代音乐的第一个主要流派,是以奥地利音乐巨人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为代表,紧随在印象乐派之后产生的、一种相悖于印象乐派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的音乐流派。
表现主义最初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开端于美术界——1911年,画家康定斯基(1866-1944)、马尔克(1880-1916)、马克等人在德国创办了《青骑士》杂志,发表了多篇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方面的、有关表现主义的理论,掀起了表现主义运动的潮流。战后此潮流迅速风靡欧美,并先后在美术、建筑、戏剧、小说、诗歌、电影及音乐领域中产生重要影响。
表现主义,以其极大的主观性着眼于人类精神与体验的直接表现。在抗衡着印象主义客观性的同时,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共性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是"新维也纳乐派"针对法国的印象乐派所强调的、对自然中的朦表胧光色、虚无缥缈事物的描写的尖锐反驳。他们主张艺术要表现人类的思想本质和心灵世界。正像勋伯格所说:"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最伟大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他自己","我们的心灵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当他们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德奥现实生活充斥着痛苦和罪角的时候,他们便用音乐去表现自己内心所感受到的那种压抑、孤寂、苦闷、绝望、刺激和疯狂的情感。
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庞大、夸张,刻意追求精致、纯朴,抛弃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乐表现的简洁、单纯、明快和热烈。
表现主义的意义,以无调性为其基本成分。由于抛弃了主属音的传统观念,八度中的十二个音的价值得以相等,从而使传统的旋律概念、节奏、节拍的组织,曲式的结构,和声与对位的感觉皆面目全非。融入十分自由的形式中的若干独特音的连续,带来了流动的、甚为发展的奇妙特色。而小巧、精致的乐队编配,常具单纯、明快的色彩。
电影
表现主义的电影也被称为德国表现派,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和《泥人》。
戏剧
20世纪初德国戏剧中乔治·凯泽和恩斯特·托勒尔是最著名的表现主义剧作家,其他著名剧作家有沃尔特·哈森克莱沃。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和德国演员和剧作家弗兰克·韦德肯是他们的前例。
表现主义戏剧的特点是极端简化的人物性格、合唱效应、雄辩的对话和高度的集中。其内容往往是主人公的觉醒和悲痛,尤其是与市民价值和权威(一般以父亲来代表)的斗争。
表现主义戏剧中的对话不是庸长和幻想性的就是极端缩短和电报式的。
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代表作《鬼魂奏鸣曲》(1907)把梦魇,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源头。
表现主义小说代表: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他是个生前无闻身后成名的人,善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来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作品情节荒诞不经却蕴涵深意。代表作:《变形记》(Die Verwandlung)
表现主义戏剧代表:尤金·奥尼尔(1888——1953),主要代表作:《毛猿》(1917)、《琼斯皇》(1920),曾经先后四次获得美国普利策奖1936年,以“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当代戏剧的奠基者。
表现主义绘画代表:挪威的蒙克代表作《呐喊》,俄国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 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表现主义音乐代表:阿诺尔德·勋伯格(Am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摩西与亚伦》、《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思想特征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是手段,它是为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所以不了解表现主义的思想特征,也就很难准确把握它的艺术性特征,就象不了解燃料的特性就看不出火焰的特色一样。
反抗
首先,在表现主义嘈杂的声响中,反抗是它的主音,这是它的最明显的特征。
这不仅是因为,卷入这个运动的人中,左翼激进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就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如卡夫卡等,他的内心世界也充溢着一种“急欲爆炸”的感情。那气势,正如他们的一个喉舌《狂飚》所标示的,大有冲决一切藩篱的味道。鲁迅要在“铁屋子”里砸出去的情绪就属于这种感情。在左翼表现主义看来,似乎艺术是次要的,宣传鼓动才是目的。他们宣称:戏剧“不是舞台,而是鼓动者的讲坛”;“艺术的转变,就引起世界的转变。要联合一切艺术手段和力量来复兴社会。”贝歇尔的诗《人们,起来》、扎勒的剧作《捣毁机器者》、《转变》、凯撒的剧作《加莱义民》等对立情绪都是很激烈的。
行动
其次,与上述有关,强调“行动”。
这一特征也被表现主义的另一个喉舌刊物《行动》标明了。有的作品也明确加以强调,如芬特纳的剧本《监禁》,其中一个老头强烈谴责一切流血事件,大喊:“目的必须是纯洁的,我不希望它被玷污。血不能增添光彩。血——这不能成为功绩!”水兵和工人则反驳道:“行动,行动——这才是决定一切的东西!”鲁宾纳的《天上的光》号召所有被压迫者上街头“推倒那孤独的囚室的高墙。”翁鲁的剧作《血族》中的一位母亲,眼看儿子被杀,奋起夺过了军官的权杖,向前冲杀。表现主义这一倾向的积极发展,导致了一部分作家转向了革命,如贝歇尔、莱昂哈特等,这些人后来成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中文化干部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