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艺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刘广运(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

* 根艺作品具有独一无二、不可仿造的特点和自然古朴,天然与人工完美结合,以及贵在变废为宝、妙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文化、经济的频繁交流,根艺美术越来越被全世界人民所认识、喜爱和收藏。根艺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商品,具有巨大的艺术市场,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价值。中国根艺美术学会既要在培养根艺人才、提高根艺作品质量上下功夫;同时,又要努力促进根艺作品市场的发育、完善,实现其经济效益,使根艺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

杨继平(曾任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纪委驻国家林业局纪检组组长)

* 根艺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产业,不但在丰富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陶冶人们的情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在促进林区、山区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希望根艺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林业建设和生态文化添砖加瓦,作出积极的贡献;也祝愿根艺事业如沐甘露一般在祖国大地上日益繁荣,蒸蒸日上,为人们创造更多的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享受。

王森然(1895年~1984年,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81年的一天,在王森然教授家中,当王老翻阅马驷骥同志的根艺作品相册时,高兴地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每件都是宝贝。”当请教这门艺术取名为“根的艺术”,简称“根艺”是否合适时,他说:“可以,这是天人合作的艺术,是木根美术,属于艺术范畴,叫‘根艺’是符合这门艺术特点的。”并讲述唐代韩愈在《题木居士》中关于“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故事。王老解释说:“这首诗说的是,古人将一棵带有根须的枯木倒立起来,似为一件人物雕塑作品;当时被视为一尊神佛的形象树立在那里,来观者为之朝拜,闻名一世。”坐在一旁的王老的学生、中央美院副院长张启仁教授,也对马驷骥的根艺作品很有兴趣,和王老一起支持马驷骥在北京筹建全国性学术组织,开创这门具有特色的根艺美术事业。王老认为那件“奔马”根艺作品是一件好作品,为其取名“马空冀北”,并当场题写了这四个大字。王老还说:“这门事业也是好的事业,值得发扬的事业。希望尽快成立组织,把这门传统的艺术发展起来,把各地从事这门艺术的人组织起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勇往直前,迈然前进。”

刘开渠(1904年~1993年,中国美术馆第一任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名誉主任)

* 根的艺术,来自大自然,但还需要有作者的灵感、构思和创作,才能产生优秀作品。根的艺术在世界上虽然也有,但是最古老、最优秀的,可算是中国。根艺创作主要在于发现、寻求。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单纯的观赏品种,而应进一步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项目。如摄影艺术就是新的品种,成为艺术门类之一。根的艺术也应该成为中国艺术中的一个门类。

常任侠(1904年~1996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家,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

* 根的艺术是生根在泥土里的艺术。大自然创造了各种美的形象,但你必须有审美的眼,方能识别它的美,美的事物才会向你迎来。从自然的形态中,能看出各种可爱的形象,拟鸟、拟兽或拟虫鱼、人物。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根的艺术贵在发现。

王朝闻(1909年~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

* 千姿百态的树根,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尊重原材料富于变化的形态的有趣特色的前提之下,再经过顺应自然而又显示了创造性加工形成的作品,具备了非人为的、更为自由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区别于一般雕塑所能具备的,更足以显示原材料美的特性和自然、质朴的审美价值。

张 仃(1917年~2010年,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艺术顾问)

1985年5月“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仃先生题写了展名,并在参观展览后,提笔书写了“根的艺术”四个篆字。1985年12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成立,张仃和王朝闻、常任侠、邵宇、杨士惠任艺术顾问,关心、指导和支持发展中国根艺美术事业。张仃先生还把中国根艺列入《中华民间艺术大观》典籍中,使根艺从艺术品类和理论上,以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同木雕艺术一样被列入了我国的民间艺术领域。1995年由二级组织晋升为一级社团后,张仃先生仍然担任艺术顾问,和刘开渠、常任侠、王朝闻、华君武等先生一起支持中国根艺石艺事业的发展,经常为学会题写展名和书名。2010年下半年,张仃先生重病在身,为了支持学会工作,还为学会题写了“中国根艺石艺”六字篆书的报刊名称。他爱人灰娃打电话说:“张先生说,这些年马驷骥发展根艺事业很不容易,要支持他……”

刘海粟(1896年~1994年,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美术家)

* 比起一些划时代的发明,树根艺术只能是涓涓细流式的小插曲,用不着妄夸海口。但是,它的存在,同样反映出中国人永不枯涸的创造力。人们在拥有雕刻、绘画、彩色摄影、立体声电影、电视等等造型艺术之后,为什么还会欣赏原始风味的树根艺术品呢?这恰好说明人类对物质文明的渴求,对美的探索,永远不会疲倦。超现实主义的画与照片一样,不能满足人的审美情趣。树根艺术品之美,源于自然,又突破自然,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融化进去,因异成异,千姿万态,更能以形让意,意在形外,原始色彩就含有雅拙、质朴、浑凝的特色。虽经雕琢,不失自然,就饱含着天趣。纵有巧的成分,巧生于淳,就像水墨画上的墨韵水渍一样,别具美质,似无意偶得,更见洒脱。朦胧、变形、抽象美,扩大了树根艺术的想像幅员,化短为长,点铁成金,更可以看出作者匠心。

* 从事树根造型艺术,对美术、美学、诗歌等等方面,都需具备素养。我们有责任扶持一切艺术,海洋之大,一井一溪之微,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各成其妙。树根可以登大雅之堂,在工艺美术史上找到适当的位置。这项工作值得有志者终生奋斗,而且不限于少数专业文艺工作者,只要不妨害主业和学习,也允许人们在这个领域内去发挥业余的才智,获得成果,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华君武(1915年~201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艺术顾问)

1985年5月,华君武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当他看完来自十几个省20多名根艺作者的300多件根艺作品后,对马驷骥同志说:“过去我对根艺还不十分了解,看了展览感到这门艺术很有意思,可以成立个研究会组织,我支持你们。”1986年,华君武先生参观了在北京白孔雀艺术世界展出的根艺作品,认为这门艺术很绝妙,具有中国画大写意画的特点,“不似而似,天然成趣”,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学会举办的1989年的第二届、1995年第五届、1997年第六届、2000年第七届、2003年第八届全国根艺展览,华君武先生都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他为中国根艺美术事业发展15周年题词“顺其自然,根艺真谛,再做修饰,更显其趣”。1999年《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扩建开馆时,他在给大连市的贺信中写道:“根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又是一种最能向大众普及的艺术,是天和人妙趣合一的艺术。马驷骥同志把毕生从事的根雕作品献给了他的故乡大连市,大连市给了很大的支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特此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