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1/10/05 - 00:37
分类

光明日报 2021-06-10

  

  红土台地的大型房址 资料图片 

  

  碳化水稻 资料图片 

  4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这一问题有了答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年度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在该遗址内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水稻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也是长江上游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此次考古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

  之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根据此次对宝墩古城的考古发掘,确认了成都是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的经济基础。

  最早的水稻田藏在两米以下的地层里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天府田园画卷是如何绘就的?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正向人们解开谜团。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宝墩遗址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从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在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灰坑68个、灰沟8条、墓葬5座,垫面遗迹1处、护坡遗迹1处,出土数以万计的宝墩时期陶片及几十件石器,发现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同时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地面2米以下的地方,找到一层水平地层,该地层从西北向东南发掘区外延伸。让考古人员惊异的是,该地层与常见的人类生活地层相比,极为纯净,几乎见不到人类遗留的陶片等遗物,土质基本都为淤泥。

  “这一信息说明,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对此,考古人员及时将在该地层中采集的两件土样标本送检。”唐淼介绍,对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为主要农作物类型,水稻植硅体包括扇型、双峰型和并排哑铃型三种。其中,双峰型植硅体含量最高,植硅体浓度高于100000粒/克,扇型植硅体浓度高于80000粒/克,可以说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水稻田。

  “为了进一步验证初步判断,还对该地层土进行了系统采样检测。通过对水稻、与水稻伴生的杂草群、土壤微形态的综合检测研究,更加强了对该区域为水稻田的认定。”唐淼说,这将是长江上游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珍贵文化遗产,考古人员对于水稻田区域,采取了大面积保留、小面积解剖的发掘方式。在该区域发现了1条与该区域相连通的水沟遗迹,1条疑似田埂遗迹,多处疑似水稻根窝遗迹。受发掘面积限制,这片水稻田尚未发掘到边界。

  经过考古人员样品的系统性检测,此次宝墩遗址考古除发现4000年前的碳化水稻外,还发现了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通过不同遗迹里水稻、黍、粟的出土比例分析,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兼种粟和黍,同时采集野豌豆、薏苡属等植物作为食物的补充。

  首次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房屋竹构件 

  成都史前城址群发现了大量的居住型建筑遗存。但由于成都平原偏酸性的土壤环境,截至去年以前,尚未明确发现残存的有机质建筑构建。因此,寻找建筑遗存有机质,成为考古发掘的一大重点。

  近年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一直对成都平原宝墩时期人地关系进行探索,通过不断查找,最终在人类居住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对宝墩遗址考古发掘中,在台地边缘倒塌的红烧土基址中发现了6枚碳化竹片。这证实,建设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居住型建筑,四川人从史前就已经开始,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竹片出土的那一刻,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原来只是对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建筑进行的痕迹推测,守候了8年,终于看到了4500年前的碳化竹质建筑构件。”唐淼说,实物证据直接证明了竹骨泥墙的存在。

  这些竹片对应的是哪种竹子?如何妥善保护它们?激动之后,问题接踵而来。对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文物保护中心相关人员迅速地对竹片种属鉴定、保护方式进行跟进。

  稻田、竹片建筑物的发现,让唐淼对宝墩时期古蜀人生活的地理空间有了新的判断。他认为,宝墩先民选择地理位置较高的黄土台地营建居址,而墓葬则通常分布于房前屋后或台地旁的低洼区域。宝墩时期已干涸的低洼区域,也被用于制作石器或其他手工业活动。更为低洼的湿地,则被用于水稻的种植。宝墩近期发现的水稻田,即位于这片区域。

  宝墩先民居住与生产生活的空间模式与如今的川西林盘的生活模式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唐淼认为,“川西林盘式生活空间模式,即是人群对冲积平原微地貌的一种适应性利用方式。通过近年对宝墩古城遗址微地貌的探索,可以一睹宝墩先民‘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

  链接 

  宝墩古城遗址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宝墩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崇州紫竹古城遗址、大邑盐店古城遗址、大邑高山古城遗址等8座史前古城遗址。其中以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宝墩古城遗址为最。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8座古城文化面貌相似,年代前后延续,学术界将该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制陶、石器工艺、城墙修筑技术、建筑形态、生业经济上有明显的延续关系,三星堆与宝墩有文化上的继承关系。从更早的桂圆桥文化,到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勾勒出古蜀文明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脉络。(记者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