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教学试点

1958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经省委批准,决定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和扬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在秋季开学的一年级班进行小学六年改五年的试点。斯霞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担任了试点班的班主任。

当时目标虽然明确,但具体怎么搞却谁也说不上。根据以往的经验,斯霞觉得,既要缩短一年学制,又不能增加教学时间,只有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她把解放后使用的教材都找了出来,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改编,删掉重复的部分,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她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先教学生掌握拼音这一工具,接着通过看图,教给他们一些简单易识的字。在学生识别一二百字后,便开始结合学习短文,来提高识字量,并注意把识字、阅读、写话三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由她总结出来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课文教学”的方法,教生字新词比较自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易于接受,易于巩固。

增加教学内容,提高识字量,斯霞不是采用延长学习时间的办法,而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力求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听她的讲课,无异于一种艺术欣赏。她那活泼的神态,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巧妙的提问,简直使孩子们入了迷。她吐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无不具有无形的魅力,牵动着每个学生的情思,牢牢地印刻在他们的记忆里。

生动课堂

在课堂上

,斯霞从来不把学生当做一只空口袋,拼命往里灌知识。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诱导上,主张丰富学生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即使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也不例外。一年级课文中有“笔”这个生字。上这一课时,斯霞带了一支毛笔走进教室。她拿着毛笔,首先问学生,笔杆是什么做的。“竹子做的”,下面齐声回答。于是,她在黑板上恭恭正正地写下了“竹”字。她又问笔头是什么做的。大家说是毛做的。她又写个“毛”字,并告诉学生,“竹”字在上,“毛”字在下,合起来就是“笔”字。接着,她又让大家注意“竹”头的写法。孩子们发现笔画有了变化。斯霞解释说,这是因为“竹”字下面要让出地方来给“毛”字,写出来才好看。学生们的眼睛里立刻闪出了光芒。这时,斯霞又问大家,除了毛笔,还看见过哪些笔。大家争先恐后地例举了铅笔、钢笔、圆珠笔、蜡笔……学生们转着眼睛,还在想着。斯霞用手举起一支粉笔。“还有粉笔!”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这样,一个“笔”字,以它各种具体的形式,深深地留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

斯霞善于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唤起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她觉得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注意力才能集中,新的知识才能轻松愉快地接收进去。譬如读书,斯霞经常采用的就有好多种。有教师或优等生的领读,有指名读,有分组读,有好生差生搭配读,有分角色读,有对读,齐读……这样虽然读了多遍,由于变换了花样,学生们仍然感到新鲜,并不觉得厌烦。如此下去,读多了,成熟了,课文中的语言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生们自己的语言中去。

凡是听过斯霞讲课的人,还有一个共同感觉,那就是她和学生自始至终融为一体。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在她的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比讲述多,学生的发言往往比教师多。用斯霞的话说,这样就把学生的精神提了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组织他们去思考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一次讲“笑嘻嘻”这个词。她让学生看她脸上的表情。学生们见斯霞咧着嘴,咪着眼,都说老师的脸上笑嘻嘻的。受了老师的感染,一个个小脸上也绽开了笑容。斯霞接着问大家,除了“笑嘻嘻”,还有什么词表示笑的?有的说“笑咪咪”,有的说“笑哈哈”,有的说“笑呵呵”。斯霞又问,“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么不同?立即有学生回答,“笑哈哈”是张开嘴在大笑,“笑呵呵”嘴张得没那么大。她最后又问,这两个词与“笑嘻嘻”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说,“笑呵呵”和“笑哈哈”都有声音,“笑嘻嘻”没有声音。这样一连串的引导、提问,使学生们不但理解了“笑嘻嘻”这个词,而且对笑的各种形式有了系统的认识。

这样一堂堂生动活泼的讲课,一层深一层的提问,可以看出斯霞花费了多少心血!为了朗读课文的真实含义,她常常一大早就来到校园里,手捧着课本,一遍又一遍地试读;为了讲透每一个生词,人们已经入睡了,她还在电灯下设计着一个又一个教案。

母爱教育

斯霞不只是一个教书匠,在她的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她的床上学生们睡过,她的衣服学生们穿过。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温饱冷暖,无不牵挂在她的心上。

1962年

深秋的一天,突然刮起了西北风,气温急剧下降,一些家长为孩子送来了衣服,可还有很多双职工子女仍然穿着单薄。下课后,斯霞回到自己家里,翻箱倒柜,把所有能穿的都拿了出来。大大小小的各种衣服虽然学生们穿得不很合身,但却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第二天,一个姓吴的女学生拿着斯霞平时穿的红毛衣还给老师,说了声“谢谢”就离去了。斯霞打开毛衣一看,里边还包着一个鲜红的苹果。

南师附小的校门口原先比较低洼。每到下雨天,校门口便成了一个大水塘。这对于七八岁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上学时,斯霞早早地站在校门口,把他们一个个背过来;放学了,又把他们一个个背过去,直看着他们安全地离去。

那是1963年的晨会课,斯霞发现有个学生扒在桌上。她走到那个学生身旁,摸了摸他的额头,头上都是冷汗。斯霞轻声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学生说他们家搬家了,刚才上学急呼呼地走了半个小时,现在感到浑身很累。斯霞让他安静地伏一会儿。下午放学后又亲自到这个学生家里去,他的新家离学校确实很远。斯霞向学生的父母说:“如果你们放心,就让孩子住在我的宿舍里,行吗?”怎么不行呢,学生的母亲激动地握着斯霞的手,连连表示感谢。就这样,这个学生在斯霞的房间里住了几个月,直到毕业后才搬回家去。

斯霞撒下了爱的种子,学生们也都把她看成知心的母亲一样,爱戴她,尊敬她,有话愿意向她说,有事愿意找她讲。毕业离校了,学生们还保持着和她的联系。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就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个原则表明教师热爱教育、立志从事教育的态度,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斯霞丈夫逝世后,家务的重担都落在斯霞一人肩上,但斯霞无怨无诲,默默地承受一切。她挺起腰杆,坚定地走在教改的道路上,她在日记写道:“当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千方百计地去钻研我的工作,如饥似渴地去补充我的知识,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有了这个信念,个人的安逸、家庭的幸福,如有必要,我都能牺牲;有了这个信念,什么样的屈辱我都能忍受,什么样的磨难我都不怕;有了这个信念,所有那些瞧不起“孩子王”、瞧不起小学教师的世俗观念,都不能使我动摇,我都可以象抹去一缕蛛丝一般地把它丢在一边……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主要著作

《斯霞文集》

《我的教学生涯》

《斯霞教育经验选编》

《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

教育格言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

泼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人能掌握机器,农民能掌握土地,可是机器和土地都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有他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很好的掌握儿童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有些教师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我很不赞成。我认为课要上的朴实、扎实,讲究实效。弄虚作假的教学思想应当制止,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当摒弃,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当删减,要把精力集中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

学生说话时的仪态也应注意指导。我们不是常会看到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搔头摸耳,答错时吐舌头、拧衣角或是眼睛向下不敢看人等现象么?这些,经过教育都是可以改变过来的。我训练学生站在讲台前,面对全班同学用普通话讲述、朗读、背诵,表扬那些说话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的学生,为大家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