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至清时今枫亭镇一直分属连江里与慈孝里,民国时期枫亭镇仅指失去东海、界山片区的连江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仙游第三区,后又改枫亭区,管辖慈孝里与失去东海、界山片区的连江里。1958年建枫亭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建镇。今昔枫亭现辖霞街、兰友、学士、霞桥、铺头、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滨海等7个居委会和溪南、溪北、山头、下社、东宅、九社、耕丰、锦湖、秀丰、建国、上浒、粦山、荷珠、辉煌、海安、海滨、斗北、和平、沧溪19个村委会。
商业史话
千年古镇枫亭地处闽中沿海,水陆交通便捷。唐武德三年(公元619年)始置枫亭馆(枫亭置镇之始),比仙游置县(公元669年)早80年,专门接待官吏和传递公文、书信,配有马匹、使役、挑夫等。
自此,枫亭驿馆周边遂现商肆、酒坊、墟集,进行农产品、水产品和杂货交易,并辐射到当时南街(今兰友街、南市坪),北街(今霞街、霞桥)。尔后,后榄街(今秀峰)、赤岭(今东宅)亦出现零星商铺,小贩摊点及墟场,逐渐形成集镇,成为闽中海产品、土产品集散地。
宋代,枫亭太平港(今霞桥港)对外贸易繁荣,舟楫已抵达暹罗(今泰国)、日本、琉球、大食(阿拉伯)等地。枫亭商贸活动发展,也促进周边的沧溪、沙溪(郊尾)市场兴旺。元至顺元年到元元年(1330-1340年),霞桥豪商依靠码头,建立粮食、食油仓库和货栈,以经营北方花生油、棉花著称,销售网络广及福清、莆田、惠安、仙游、永春、德化等邑,太平港贸易兴盛。状元林亨在《螺江风物赋》里写道:“舳舻衍尾,风涛驾空”、“遐珍远货,不可殚名者,无不辐辏于南北之贾路”,“一哄之市,百货骈集:五达之逵,四方会通。”可见当时枫亭商业繁荣发展景象,不愧千年古镇之誉。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枫亭设置巡检司,管理慈孝里园庄,连江里(枫亭)、香四里(郊尾)等治安,商检、课税,兼管驿务。
清末至民国时期,枫亭境内庶民出外经商甚多,进一步促进商贸发展。至1949年,当时私营商业已有15个行业,235家商店。
民国五年(1916年),枫亭“新存瑞”豆饼商行开始试销英国肥田粉(化肥)。霞桥吴平甫的“美孚行”则代销美孚石油公司煤油(旧称番仔油),以及德国狮马牌和英国人内门肥田粉。民国八年(1919年),枫亭创办兴江公司,成为当时莆仙最大京果、百货公司。
由于商业不断发展,枫亭工商管理机构便应运而生。初时,由县建设科管理,交易秩序由区镇公所维持,物价争议和各行业规章制度则由各行会或商会协理。
民国九年(1920年)十二月,枫亭成立商会,会址设在角头街杨氏宗祠,下辖棉布、京果、陶瓷、山货、药业、百货、饮食、豆腐、屠宰、肥料、纸业、糕饼、海产等13个同业分会,商会要求会员恪守会章,公平交易,积极纳税,以及筹募捐款,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枫亭商会成立后,做了不少公益事业。他们协助创办枫江公学(枫亭中学前身),筹资修建太平桥,鼓励巨商在霞桥港设立货栈,繁荣港口。抗战期间,还协助驻军破获惠北奸商潘长福从台湾偷运日产煤油案。1941年福州沦陷,又征集商民青壮者参加职业军训,准备应征抗击日本侵略者。
行政隶属
枫亭镇位于闽中地区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隶属于仙游县,距县城27公里。东连城厢区东海镇,南接泉港区界山镇,北靠仙游县郊尾镇,西与仙游园庄接壤,东南面临湄洲湾海岸线5公里,海湾曲线16.5公里。全境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92.12平方公里。有耕地27175.7亩,山地59402亩,滩涂面积7100亩。辖19个行政村和7个社区居委会,共25000多户,总人口150000多人。枫亭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福厦公路324国道、福泉高速公路、枫笏公路、枫园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福厦高速铁路、仙港大道、滨海大道、泉港大道;铁路客货运站就设在枫亭;镇村公路纵横交错;海安陆岛码头、枫港码头连接湄洲湾,直航上海、大连、浙江能台湾等口岸。从面使枫亭成为东南沿海交通密集的重要枢纽。
旅游景观
兴化古镇枫亭,莆、仙、惠三县接壤,山川毓秀,地灵人杰,商贾云集。素有“鱼米之乡、商都埠会”的美称。历史名人蔡襄、蔡京、林亨、林兰友、徐稚佳……也曾居留涉足,留下遗迹题咏,使本蕴奇山秀水的古镇增添了不少胜迹景观,更富诗情画意,吸引诸多游人慕名前来观赏。
境内有塔斗山风景区、溪海汇流、海滨观潮等自然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中万寿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襄墓和麟山宫、会元寺、朝天寺、兰友祠、宋代古荔枝等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蔡襄园、七墩八塔、沧溪古桥、太平陂、枫港码头、东宅庙、岳帝庙、德星祠、天中玉皇殿等名胜古迹和现代景观。
塔斗山
古镇中部的塔斗山,亦称“青螺峰”。倘若有兴攀上峰巅,手抚历经百年风雨的天中万寿塔,极目远眺,古镇全貌尽收眼底。峰顶观日出,更是一番奇观景象。只见朝暾从海面喷薄而出,水天浑为一色。渔帆点点,鳞光闪烁,微波荡漾的海水,在晓日的辉映下闪着五彩缤纷的光芒。紧傍青螺峰的会元寺,历史悠久,造型别致。宋代名人蔡襄、地理学家朱熹、戚继光等人曾涉足留连,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题咏。山上古有“会心书院、文昌阁和仰止堂”,后倾圯。
古寺经历风雨沧桑,国运振兴寺院亦兴。原出家“会元寺”的僧侣远涉重洋后,纷纷捐资重修,仅智静师便捐建了一座天王殿。与该寺大雄宝殿、观音阁三座殿宇形成阶梯排列、宏伟壮观的禅林名刹。如今全寺修葺一新,寺宇雕梁画栋、佛像、匾额流金溢彩。林立的石柱支撑着华丽堂皇的“宝盖”,柱联词句对仗严谨、字体遒劲潇洒,当属书法珍品堪称联林佳作。另外,侨胞杨春霖先生捐建了几座古香古色的路亭更重建文昌阁和景行和观海两座凉亭。枫亭各界民众筹资在青螺峰北侧重建仰止堂,名曰玉皇殿,仿古宫殿结构,造型优美,雄伟壮观,更为名山古刹增辉几许。
大帽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巍巍然刺破青天的大帽山耸立在枫亭的西北隅。因在郊尾一侧观看,此山似一顶尖毡帽,因而得名“大帽山”。但站在枫亭赤岭,据说是蔡京“府第”的遗址门前,大帽山却似一个笔架呈现眼前。那连绵起伏的群峰酷似一个精巧的笔架,端端正正地安放在“蔡府”门前。传说蔡京的府地是占了这“笔架”的风水宝地,因此,他官势显赫,权倾朝野。这也许是阴阳先生惑人之说,却为枫亭人民所津津乐道。但笔架山那维妙维肖的造型,倒也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而来,面对奇特的“笔架”,叹为观止。
狮鸣寺
狮鸣寺,亦称西明寺,位于枫亭的西南隅。寺名来历据《枫亭志》云:“赤岭岭南,花园之下,山蹲狮象,水泻龙钟,是古刹曰西明,以言道也,或曰狮鸣,以言形也。”此寺由蔡襄始建于宋朝庆历治平年间,历尽百年风雨沧桑,几经兴废盛衰,至今古刹重修,与龙钟二潭相映成趣,倒也不失为人们欣然涉足的旅游胜地。
翻越枫林、白石二岭,放眼西望,一座酷似雄狮蹲踞的青山映入眼帘。此“狮”尾高翘,头北探,似有不甘蹲伏,引颈咆啸,时欲跃起之状。“雄狮”颈侧隐约可见一簇 檐角交错的寺宇,便是新建的狮鸣寺。
沿着崎岖小径,涉过清清溪流,拾级而上,与林场茶厂成品字形排列的狮鸣寺呈现眼前。驻足寺前 小憩,只闻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步入大殿,天井中花卉争奇斗艳,佛厅里香烟缭绕,只见莲花座上的如来眯眼端坐,似在默想褒惩人间善恶;又见敬录蔡襄“西天有路通真性,明月空潭悟道心”的联句古石柱仍在沿用,足见原寺宇源远流长。
顺寺后“狮身”直上“狮背”,极目四顾,只见满山苍松翠柏,怪石嶙峋。“狮背”低凹处的巨石上,一个脚印纹络清晰可见。传说是仙人一脚踩在狮背上,降伏了雄狮,使之永踞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