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林中路》出版。

1951年 八月五日在达姆斯塔特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题为《筑·居·思》的演讲。

十月六日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1953年 五月八日在不莱梅俱乐部作题为《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

五月作题为《科学与沉思》的演讲。

十一月十八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题为《技术的追问》的演讲,此演讲为“技术时代的艺术” 系列之一。

《形而上学导论》出版。

1954年 在苏黎世、康斯坦茨和弗莱堡作题为《沉思》的演讲。

《演讲与论文集》出版。

《什么召唤思?》出版。

1955年 十月三十日在梅斯基尔希纪念作曲家孔拉丁·科劳泽诞生一百七十五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泰 然任之》的讲话。

八月在法国诺曼底作题为《什么是哲学?》的演讲。

1956年 五月在不莱梅俱乐部,十月在维也纳大学,作题为《根据律》的报告。

为1956年海贝尔日作《就“小宝盒”与海贝尔对话》。

在弗莱堡为建筑师们作题为《保罗·克莱》的演讲。

《走向存在问题》出版。

1957年 二月在托特瑙堡作题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的演讲。

夏季学期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思想原则》的五次演讲。

十二月和次年二月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语言的本质》的三次演讲。

《同一与差异》出版。

1958年 三月在法国埃克斯,七月在德国海德堡作题为《黑格尔与希腊》的演讲。

五月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黎明庆祝节上作题为《诗与思──关于斯退芬·格奥尔格的“词语”一诗 》的演讲。

1959年 一月在巴伐利亚美术学会上作题为《走向语言之途》的演讲。

在海德堡科学院作《就职演说》。

在慕尼黑荷尔德林学会会议上作题为《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的演讲。

九月二十七日被授予梅斯基尔希市荣誉市民称号,海氏作《向故乡梅斯基尔希致谢》的讲话

在巴登-巴登作题为《现时代的艺术的使命》的演讲。

《泰然任之》出版。

《走向语言之途》出版。

1960年 七月作题为《语言和家乡》的演讲。

1961年 《尼采》两卷本出版。

1962年 四月首次去希腊旅行。

《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出版。

《技术和转向》出版。

1964年 五月在梅斯基尔希以《关于圣·克拉拉的亚伯拉罕》致词。

1967年 四月在雅典科学和艺术学院作题为《艺术的起源和思的使命》的演讲。

《路标》出版。

1968年 在阿姆里斯维作题为《荷尔德林──诗歌》的演讲(勒内·夏尔法文翻译)

八月三十日至九月八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黑格尔:费希特体系与谢林体系的差 异》的讨论班。

1969年 九月二日至十一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康德:论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论据》的讨论班。

《面向思的事情》出版。

1970年 《赫拉克利特》(1966-1967 年冬季学期讨论班》出版。

《现象学和神学》出版。

1971年 《谢林关于人的自由的本质的论文(1809年)》出版。

1972年 《早期著作集》出版。

1975年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27年夏季学期讲稿》出版。

1976年 《逻辑学──真理问题。1925/1926 年冬季学期讲稿》出版。

五月二十六日逝世,二十八日安葬于家乡梅斯基尔希。终年87岁。

注:依据瓦尔特·比梅尔所著《海德格尔》一书中的“海德格尔生平年表”(见该书第152-155页)编译,有增删。──编者孙周兴

人物轶事

在被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之前,海德格尔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纳粹党。1934年4月他辞去校长一职。虽然直至战争结束,他仍然保留纳粹党党员身分。在担任校长的期间,弗莱堡大学禁止海德格尔以前的犹太裔教师胡塞尔进入大学图书馆,引发了纳粹种族清洗法例。

在1941年重印时候,海德格尔删除了在《存在与时间》上给胡塞尔的献词,并声称他这样做是受到出版商马斯·尼米尔(Max Niemeyer)的压力。

1935年出版《形而上学入门》时,他拒绝删除‘这场运动的内在真相及伟大’这样的字眼:“……这些都是所谓的哲学。而今天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哲学’,但又与这场运动的内在真相及伟大——即地球技术与现代人类的交锋——毫不沾边的东西,却渔猎于‘价值’或‘统一’混沌的泥沼中。”

很多读者,包括其过去的学生哈贝马斯,把它理解为海德格尔对国家社会主义许下承诺的证据。

贡献影响

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 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

“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 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存在与时间

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在弗赖堡大学时期,海德格尔在一些哲学杂志发表过论文(《学者》),与当时著名的教师交往亲密,例如施耐德和李凯尔特,毕业时海德格尔的考虑过专攻数学争取教师资格和专攻哲学留校工作或者继续哲学,最终还是进了哲学系,并倒向胡塞尔。

在大学时期由于受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很大影响,并称这本书有着非凡的魅力,虽然阅读时困难重重,但此书始终不离手。1912年在《为天主教德国的文学展望》上发表《逻辑新探》,此文把已被胡塞尔克服的心里主义问题选择为主题,可见胡塞尔对其影响之深。在施耐德指导的《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成功取得“最优秀”的成绩后,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之后在1915年,一战爆发取得教师资格,并写出了资格论文《邓司各脱范畴和意义学说》。海德格尔在论文中对各种对象领域、构成 “各种现实性的形式”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进行考察这个意义上借用了司各脱的语言,对“范畴”进行了讨论。在做无俸讲师时,邂逅了胡塞尔。后者相当赞叹海的才华,并称其为“现象学神童”,于此之前胡塞尔年长的朋友,马堡大学的那托普交友曾有意聘请海德格尔来自己这边讲课,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20年曾计划招聘海德格尔为编外教授,四月初在胡塞尔的生日聚会上结识了雅斯贝斯,马堡大学在22年2月正式打算招聘时,结果还是没有实现,九月在海德堡雅斯贝斯的私宅中与雅斯贝斯进行了一周的讨论,十月中旬编写成了《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即《那托普手稿》)并送往马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这些发展非常重要,标志着《存在与时间》方法上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