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昂利·霍尔巴赫(1723—1789),原名亨利希·梯特里希(Heinrich Diefrich),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人物简介:
霍尔巴赫,生于德国巴伐利亚一商人家庭,1735年移居法国,1744年就读于荷兰莱顿大学。1753年继
承伯父遗产和男爵封号,称为霍尔巴赫男爵。与狄德罗等人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是“百科全书派”主要成员之一。
著有《自然的体系》、《社会的体系》、《揭穿了的宗教》等。其中,《自然的体系》一书有“唯物主义的圣经”之称。
人物
霍巴赫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海德斯海姆村,父亲是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商人。1735年他随父移居路易十五统治下的法国。路易十五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庸君主,在他统治下,法国民生凋敝,对外战争频繁。广大人民群众
不堪忍受沉重的压迫而进行反抗。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一度达到鼎盛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时已经危机四伏。进步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开始从事启蒙活动。霍尔巴赫就在这时从德国迁居法国,并在巴黎度过青少年时代。法国专制制度的危机和早期启蒙思想,给年轻的霍尔巴赫以深刻的影响。
1744年,霍尔巴赫到荷兰的来顿大学读书。十六世纪革命后的荷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出版较为自由,产生了斯宾诺莎、格老秀斯、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伦勃朗等大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西欧各国受迫害的进步学者多以荷兰为避居地,一些在该国无法出版的进步书籍可以在这里出版。莱顿大学更是欧洲第一所新教大学和新思想的中心。因此霍尔巴赫在来顿大学学习几年,受益不浅,为其进步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748年,霍尔巴赫大学毕业回到巴黎。这时,狄德罗和达兰贝尔等人正积极筹备编纂《百科全书》。霍尔巴赫立即参与这项工作,并成为狄德罗的挚友。在整个《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霍尔巴赫起了重要作用,他不但自始至终参加了《全书》的编写,为《全书》撰写了近四百个条目,而且还利用从伯父继承来的贵族头衔和财产,为“百科全书派”的活动提供方便,他的沙龙是“百科全书派”重要活动中心。霍尔巴赫是这部巨著得以
完成的主要支柱之一。
在参加编撰《百科全书》的同时,霍尔巴赫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译成法文。他深入地研究了笛卡儿的物理学和英国经验论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向法国科学界介绍了德国化学、矿物学著作。在继承欧洲唯物主义优秀传统和对自然科学有较深研究的基础上,霍尔巴赫形成了自己的机械唯物论哲学体系。
1789年1月,距法国大革命爆发不到半年,霍尔巴赫离开人世。他虽然未能亲眼看到这场震撼世界的革命,但他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却直接影响了这次革命的进程。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百科全书派”哲学家所阐述的唯物主义,“以其两种形式中的这种或那种形式——公开的唯物主义或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它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大革命爆发时,这个由英国保皇党孕育出来的学说,竟给了法国共和党人一面理论旗帜,并且为《人权宣言》提供了底本。”
人物思想
政治
反对君主专制和君权神授
霍尔巴赫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先驱,是恩格斯所说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非常革命的”伟大人物之一。他一生始终坚持民主,反对专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法国专制制度无情地加以抨击,指出法国的专制制度是“建立在情欲、任性、以及某些统治社会的人物的个别利益之上”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在专制制度下,君主们自己成了社会的绝对主人,而法律只是他们“偏私”的一种表现。他愤怒地斥责专制
君主具有的权力乃是“一种暴力、一种僭夺、一种显然的暴虐。”霍尔巴赫无情地揭露王朝的奢侈颓靡和专制制度所造成的灾难,指出:宫庭就是使人民堕落的中心;而专制制度则是农村凋敝、土地荒芜、人民饥馑的根本原因。专制统治必然要引起革命,反抗专制制度的革命是合理的。
社会契约论
霍尔巴赫深受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的影响。他反对“君权神授”的胡说,指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由全体订约者组成的社会“经常保留着一种绝对的权威”,即国家的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人民的共同意志就是法律。他指出,领袖、君主只是“社会权力或大或小的一部分之受托者,而并不是它的绝对的主人,也不是国家的所有者。”君主应该服从法律,而不是法律应该服从君主。人民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限制或取消他们委托给君主的权力。霍尔巴赫的社会政治观点,反映了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要求,促进了法国革命的到来。
唯物主义
霍尔巴赫是唯物主义者。他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出发,断然否定上帝之观念的存在。只有物质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有能被我们感官感知的东西,我们才能确信其存在。上帝的观念既然是非物质的、无法被我们感官感知的东西,那么这观念肯定也是不存在的。
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反专制主义性质,其锋芒直指法国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及其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垄断。霍尔巴赫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主教会是专制主义的帮凶,王侯们“正是在神本身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极大权力和崇高称号”。宗教一方面赋予专制君主胡作非为的权力,把他们的权力神化,一方面又劝导人民安于专制制度的统治,起着暴力不能起的作用。因此,“专制主义、暴政、王侯们的腐败和特权,以及百姓们的盲目”,“所有这些,都应归咎于宗教的概念和教士们的卑劣的谄媚。”
当时法国的僧侣和贵族,同属特权等级,是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霍尔巴赫在著作中,无情地撕下僧侣们的伪善面纱,把他们贪婪、残忍和种种丑恶行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尖刻地指出:“天主教会掠夺人民,以便他们能够得救;它使人民陷入贫困,以便他们能厌弃尘世幸福并向往来世幸福。”霍尔巴赫的哲学著作,如匕首投枪,直刺僧侣们的隐私,使他们威信扫地。由于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思想富有战斗性,因而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十八世纪哲学家所写的那些锋利的、生动的、有才华的政论,机智地公开地打击了当时盛行的僧侣主义。”
哲学
唯物主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哲学研究应以自然的事物为出发点,而自然就是物质事物的总和,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他将物质定义为:“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觉的东西。”他从理论上系统批判了宗教,反对一切形式的宗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灵魂和肉体共存亡。宗教宣扬的来世等都是虚构的,提出无知和恐惧是宗教产生的根源。他否认有偶然性,用力学的机械观点解释一切自然和精神现象,表现出宿命论倾向。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必然的,都是不能不是这样。倒霉只能说“命该如此”。在社会观上,他承认环境对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但又指出“意见支配世界”。
进步性
霍尔巴赫一生主要从事哲学活动,是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深受笛卡儿物理学的影响。他也像笛卡儿一样,指出物质及其运动是宇宙唯一的存在。他说:“宇宙,这个一切存在物的总汇,到处提供给我们的只是物质和运动。”他指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不但无生命的东西如此,就连人也是“一个由不同物质组织而成的有机整体”。
当时有一些唯心主义者口头上也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是指出在物质世界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精神性本原,它创造和形成了物质世界。霍尔巴赫针对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指出,“把物质的创造和形成归之于一个精神的东西”是完全错误的。物质是不能被消灭的,同样它也不能被创造出来。因此在物质世界之上没有、也不能有一个精神性的本原作为世界的创造者。精神不但不能创造物质世界,而且它还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各种不同物质组织起来的人的肉体的功能。霍尔巴赫的这些观点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