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石鲁(1919-1982),当代中国画家。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著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

人物简介:

石鲁(

1919年~1982年) ,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县人。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现代革命家、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15岁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绘画,临习石涛、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鸟,摹写扬州画派及吴昌硕等人的绘画作品,为后来的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抗战爆发,投身革命行列。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他经常背着自制的画板为当地的老百姓以及老红军、小八路画素描速写。没有颜料和纸张作画,便搞木刻,解放初,被安排到陕西美协工作,先后担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等职,与赵望云一起团结西北一批画家,为创建“长安画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文革”中受迫害,几近死亡

。“文革”后重返画坛,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陕西美协、书协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为“长安画派”的再度兴旺不懈努力。其绘画犷率、硬朗,有“黑、重、怪、野”之喻。他画的山水画惊心动魄,高亢激昂。华山天险、黄河咆啸,表现得淋漓尽致。挺拔的松柏,冷峻的兰梅,用笔犀利,如刀刻刃勒,墨色酣畅,痛快沉着。只是由于他的假画太多,故其画价在艺术市场上遭低估,除非是可靠的来源。

艺术世界

石鲁(原姓冯,名亚珩)祖籍江西景德镇,其高祖因避税迁四川,贩药售棉成为巨商,遂家仁寿县文宫镇,成为当地第一大粮户。建冯家大庄园,藏书十余万册。石

鲁少时,家庭文化氛围颇佳,这使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石鲁一直具有抗争精神,反抗私塾先生,反抗家庭。十九岁那年,他刚进入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读书不久,忽然退学奔赴陕西抗日前线,后到了延安,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在文工团里,他为了革命,什么工作都干,也创作过木刻画。老实说,他的木刻画颇见才气,绝不亚于专门的木刻家作品。书法、文学、艺术他都颇有造诣。他后来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1959年,石鲁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

正当石鲁创作旺盛之际,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刘志丹》被批为反党事件,那年是1964年,他仅四十五岁。他遭到批判,受到强大的压抑,他得了精神分裂症。“文革”中又被逮捕,差一点判了死刑。他的艺术生命也基本上结束了。所以,他的正式创作生涯不过十几年。 石鲁除几幅精心创作的名作外,其他的画

,如《秦岭山麓》(1961年)、《秋收》(1960年),以及很多山水、竹子、梅花、人物等,虽然风格别致,与众不同。 有人说总结石鲁随意而作的画是“野、怪、乱、黑”,石鲁写打油诗反驳: 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 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 人谓我乱不为乱,无法之法法更严。 人笑我黑不太黑,黑到惊心动魂魄。 野怪乱黑何足论,你有嘴舌我有心。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

石鲁年表

家庭简介

1919年 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在中国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松林湾。取名:冯亚衍。父:冯子融,母:王氏,大哥:冯伯磷,二哥:冯建吴,三哥:冯伯琴,姐:冯汀祷

成长环境

辛亥鼎革,家世破落而余韵犹丰,科举废除而诗书尚存。先生聪颖好学,自幼熟读

经书。余学三年,随兄赴锦城入东方美专学习中国画。旧科新学,良修杂芜,国运不兴,烽烟四起,杂言群出,触蛮相竟,重技轻文,宣法抑道。于先生之正气布下了无名火,亦为先生之画道植下了谬误根。学成归执教乡里。先生弱冠,感国乱、伤时事,愤污吏,怜子民,于是孑然一身,登自行车越巴山,穿秦岭,由川入陕,辗转至晋而赴延安。于旧作中曾有足踏日月促双轮,投笔从戎万里征之句,即谓先生此举也。

大事年表

1925年 六岁 在家读私垫。特别喜爱绘画。

1934年 十五岁 经

二哥引导,到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

1937年 十八岁 东方美术国画系毕业,回仁寿县文宫镇县立中心小学任教。

1938年 十九岁 赴成都借读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

1939年 二十岁 元月赴陕西。改名:石鲁。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泾阳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到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工作,任戏剧、宣传股长。

1940年 二十一岁年初到达延安。先在陕北公学院学习,后分到西北文艺工作团工作。历任宣传股长,美术组长和舞美设计等职。

1942年 二十三岁十一月七日,与西工团同事、演员阑力生结婚。

1943年 二十四岁参加中央党校三部整风运动。同年九月,第一个儿子出生。

1945年 二十六岁调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美术工作委员会工作。创作《群英会八《改造西洋景》等版画作品。同年春,第二个儿子出生。

1946年 二十七岁 七月六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 二十八岁 八月调回西工团工作,任宣传组长,参加转战陕北战争。同年冬,二儿子在转移中,病残于黄河边上。

1948 二十九岁调延安群众日报社,主编群众画报。

1949年 三十岁 年初,调任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主任工作。创作《说理八《打倒封建》等版画作品。五月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后回西安,调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作部工作。同年十月,第三个儿子在西安出生。

1950年 三十一岁赴青海藏族自治区写生。创作《侦察》等国画作品。 1951年 三十二岁 出席西北文代大会,当选西北文联常委、西北美协副主任。同年,调任西北画报社社长。 1952年三十三岁去陕南、甘肃、青海等地写生。创作《兰新路上》等版画作品。

1953年 三十四岁 创作《幸福婚姻》等国画作品。出席第二届全国文代会。同年七月,第四个儿子出生。

1954年 三十五岁 当选美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创作《古长城外》等国画作品,撰写电影文学剧本《暴风雨中的雄鹰》 (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故事片)

1955年 三十六岁 赴印度,参加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总体设计工作,并画了大量的写生。

1956年三十七岁赴埃及,出席国际艺术会议。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并创作了《沙漠之舟》等国画作品。在京举办印度埃及写生画展。同年七月,女儿出生。

1957年三十八岁 多次赴陕南陕北山区农村写生,指导基层群众美术工作。创作了《高山放牧》等国画作品。

1958年 三十九岁 创建并主持美协西安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提出了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创新原则,并积极倡导"成家立业"、"独特风格"。创作了《背矿》等国画作品。《埃及写生集》由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到商洛、渭北、志丹县等地采访,收集电影剧本《刘志丹》的素材。

1959年 四十岁 年初,赴北京为国庆十周年创作巨幅国画《转战陕北》。四月参加全国文化工作会议。提出 "风景画可以通过曲折的关系表现人的伟大"的美学观点。

1960年 四十一岁 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巨幅国画《延河饮马》,七月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当选全国美协常务理事。创作了《南泥湾途中》等国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