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1910年12月-2004年1月12日),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当代初等教育专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因功勋卓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又名斯霞小学 。
曾评为小学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宋庆龄基金会全国“樟树奖”获得者等光荣称号,并当选为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她还先后当任过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和全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还被聘为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
1986年,斯霞老师把她的一笔稿费捐给学校,设立斯霞奖学金,奖励学校品学兼有的学生,以后又不断捐钱,至今奖学金已颁发21届。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 。
2004年1月1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简介:
斯霞 (1910--2004 )1910年1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萧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学校任职。解放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
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向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斯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精心培育青年教师。她主张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来增加教学内容和识字量,反对延长教学时间,主张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尽可能的去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帮助他们打开知识闸门,点燃智慧火花。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学校、学生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热爱本职
1927年,17岁的斯霞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国语、算术、常识。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努力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去照亮那些幼稚的孩童,于是把从师范学来的本领全部拿了出来。
当时,这个学校比较落后,很多地方令斯霞看不惯。学生们只会说一口绍兴土话,她便试着用在杭州学到的“官话”来教学。学生的文明、卫生习惯较差。男学生还象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闰土那样,留着小辫子,戴着银项圈,女学生的手腕上也套着银镯子。斯霞便把杭州学生们的打扮讲给大家听,告诉大家除掉这些,做游戏、上体,就会怎样的方便。她又把这些道理向家长宣传,家长们都觉得这位年轻的女教师说得有理,纷纷给孩子剪去了辫子,脱掉了项圈和镯子。她还让每个学生胸前挂一块手帕,用来擦鼻涕,学生们也照办了。当时,斯霞的这一套是个创举,在学校影响很大。她班上的学生不但秩序好,而且穿戴整齐,讲究卫生,同事们不觉对这个新来女教师刮目相看。
学校根据学生
们喜欢小动物的特点,买了几只兔子,委托斯霞班上饲养。斯霞虽没有喂过这种小动物,还是乐意地接受下来。因为她觉得这样做既可以给学生增加一些有关动植物的知识,又能从小培养他们爱劳动的习惯。她亲自参加喂养,同时也叫学生轮流带一些青菜、萝卜、豆渣来。学生们课后常来逗兔子玩,看着它们雪白的绒毛,红红的眼睛,走起来一蹦一跳,吃起来嘴巴一动一动的,大家都乐不可支,斯霞也感到莫大的快慰。
然而在旧社会里,小学教师的地位是很低的。所谓“家有二斗粮,莫当孩儿王”,就是说稍有办法的人,是不愿当小学教师的。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一些教师也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与斯霞一道分到绍兴五中附小的那个同学,两年后就改了行。
也就在这年的暑假,斯霞从绍兴回诸暨,雇了一辆人力车。车夫是位忠厚老实的中年人。当他听说斯霞是小学教员后,叹了口气说:“好端端的一个姑娘,怎么去当一个小学教员呢!”语气中带有无限的惋惜。
听了这句话,斯霞当时真想和他辩论一场。当小学教师怎么啦,有什么不光彩的?!可想到这是世俗的偏见,怎么能完全去责怪这位老实的体力劳动者呢?再说,她也很难说出多少道理来。她只知道,小学教师总要有人去干;自己读了师范就应该当小学教师,当了教师就能自食其力。虽然她有很多颇为阔气的亲属,介绍她到机关当个秘书、录事什么的,完全可以。这是比当小学教师轻松得多,可她不愿依附于人。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她觉得自己很适宜当教师,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也颇有乐趣。因此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她始终没有动摇,也从不见异思迁。
改革先锋
教学研究的开始
1949年4月,解放军的隆隆炮声震动了国民党的老巢。显贵达官们纷纷卷起家产,逃离南京。当斯霞看到国民党逃离时肆意破坏,她便和在校的几个老师自动组织起来,担起了守护学校的任务。23日清晨,雄赳赳的解放军部队进城了。巡逻了一夜的斯霞顾不上休息,也挤在欢迎的人群里。年近40的斯霞,仿佛年轻了许多。编剧、演戏、跳舞,样样都来。如果说解放前当小学教师是为了谋碗饭吃;现在小学教师被尊为“人民教师”,自己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斯霞感到振奋和欣慰。她要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她和孩子们在学校吃包伙,节省下大量的家务劳动时间,都用到了教学上。
这时,斯霞开始了有目的的教学研究,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字、词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实践和总结,对于课文中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都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字、词的出现,要看教材的内容,教材的需要,字、词的多少和在课文中的地位,以及儿童的生活经验来决定;对于字、词的讲解,她主张尽量利用直观,通过实物、图画、模型、动物的观察演变以及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理解。她还认为,学生单纯死记硬背,或不动脑筋地去读读写写,达不到巩固字、词的要求;她主张组织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反复练习,把学和用恰当地连结起来。这样学生学习不但轻松愉快,而且记得牢,用得活。
热忱研究
1956年8月,斯霞
在《江苏教育》编辑部召开的低年级语文字词教学座谈会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该刊还专门发表了她的《字词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的文章。1958年,斯霞爱人病重,住进了南京市工人医院。在这种情况下,斯霞没有请假,只是到晚上才去医院陪伴他。她也想在医院多待一些时间,这对病人无疑一个安慰。但斯霞想到,学生们更需要她。当时学校正在进行推广普通话教学的试验,斯霞为探索汉语拼音教学的规律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她想让学生尽快地掌握这个武器,将会给识字带来很大帮助。于是,斯霞每天晚上来到病房,料理好病人后,便开始了办公。为了不打扰爱人,她来到走廊上,在路灯下看书,做笔记。一连几个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只有斯霞还在写着、写着。一份几千字的汉语拼音教改的总结,就是这样搞出来的。
终因病情过重,她爱人的病无法医治。在他弥留之际,工人医院给南师附小 发去病危通知。此时,学生们都放学了,而斯霞正在一个学生的家里访问。傍晚,当她返回学校,得到通知赶到医院时,爱人已经不能言语了。此时,她难过地流下了一串串热泪,心头充满了内疚。丈夫永久地离去了,五个孩子中除老大已在清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外,其余四个还在读中学和小学。家务的重担主要压在斯霞一个人身上。她没有被压垮,硬是挺挺腰杆顶过来了。教学工作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人们看到,东方刚亮,别人尚未起床,她已买菜回来了。晚上九、十点钟了,别人早已坐在场上吹风乘凉,她还在刷碗、洗衣。时间,就是这样被她挤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