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紧缺
人才最缺,一代比一代差,露脸越来越少,和众多非遗一样,四川清音也在时间的洗涤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尴尬。“如今,在孕育了清音的巴蜀大地上,拿得出手的清音演员屈指可数,演出次数也越来越少。电视上偶尔还可见清音露脸,但那些韵味与风情,却早已被淹没在电脑合成的伴奏带、花哨的伴舞与服饰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灯光之中。”谭伯树翻出一份精心整理的“重庆清音艺人师承关系表”,指着从1930年到2000年不断缩小的框架结构,叹了口气,“这里面的好多人都不在人世了,还有一些,本是唱清音的好料子,最后也没能坚持下来,走了另外的路。”
申遗
四川已将四川清音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重庆地区的清音是四川清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有共性也有个性,融合起来才能完整。“比如,川剧和蜀绣,申报非遗后,都在其后面括号内用‘四川’或‘重庆’二字加以区分。”虽然对于同一项目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特色,但在申报之时仍旧要以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准,重庆这次入选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就有四川竹琴,其实这是万州的。而这样的现状似乎有望得到转机。“曲艺团已将四川清音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先是通过市级非遗,再通过国家级,这样清音就会得到保护了。”
站唱演出
清音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张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1952年重庆接待苏联文化代表团演出中,邓碧霞演唱传统名曲《悲秋》时,将竹鼓放在专制的竹架上,改坐唱为带表演的站唱,首创四川清音新的表现形式,为全川清音艺人所效仿。后来,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代替。
“第一次站着唱清音,手脚还不知道往哪里放呢!”回忆起1952年的那场表演,已经75岁的邓碧霞老人仍旧兴奋不已。之所以想到“站起来唱”,主要是觉得“坐着唱不好看,表演动作也不方便。
代表艺人
李月秋
李月秋,1925年生,四川成都市人。7岁拜师学唱四川清音,12岁出师后便在书场茶馆演唱,受到听众的赞誉。50年代后就职于成都市曲艺团,从事四川清音的演唱。她擅唱的曲目有《绣荷包》、《秋江》、《尼姑下山》。1957年她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
联欢节,演唱了《小放风筝》、《忆娥郎》获得金质奖章。她的嗓音清脆,演唱柔媚秀丽,亲切委婉,对曲目内容的表述细腻,富有生活情趣。她将前辈创造的“呵呵腔”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哈哈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如《布谷鸟儿咕咕叫》所用的“哈哈腔”,就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程永玲
程永玲,1947年生,四川江津人。1958年就读于成都市戏剧
学校曲艺班,从师李月秋,毕业后到成都市曲艺团演唱清音。她擅长演唱小调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丽,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她曾赴南斯拉夫参加国际艺术节,并去奥地利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87玲被任命为成都市曲艺团团长。程永玲先后获得了人事部、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省、市青年和妇女组织授予的“杰出青年”、“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并先后当选为中国曲协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曲协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