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主要是浙江籍的和活动在浙江的历代书法家的集合,如:“唐、宋的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白居易(活动在杭州)、苏东坡(活动在杭州)、林和靖、岳飞、吴说、陆游等。
元明清的鲜于枢、康里夔夔、杨维桢、于谦、徐渭、金农、梁同书、阮元、俞樾,以及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厉良玉、康有为(活动在浙江)、翁同龢等。
民国以后的名家有:马一浮、李叔同、马衡、马公愚、潘天寿、傅抱石、丰子恺、张宗祥、马叙伦、陆维钊、朱家济、沈尹默、来楚生、王个、黄宾虹、韩登安、方介堪、诸乐三、余任天、陆俨少、沙孟海、赵朴初、钱君陶、朱屺瞻、叶浅予等。 ”近代浙派书法家和海派书法家多有重合。
竹笛
在当代笛坛,以赵松庭先生及其弟子称为“浙派竹笛”,中国的竹笛中,北方用的是梆笛,南方用的是曲笛。北方的笛子因受梆子戏的影响形成粗犷、明亮、刚劲的“北派”风格,南方的笛子因受其江南丝竹曲系及昆曲、婺剧等的影响形成秀美、典雅、华丽的“南派”风格。赵松庭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挣脱了“南北各自守,昆乱不同流”的观念束缚,努力融大江南北两派的精华,以北派的气融人南派的韵,特别是将北方的舌吐、花舌及叉口滑音等技巧用于南曲。除此之外,他还吸收了西洋的作曲技法和西洋管乐的演奏技巧,为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他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浙派”风格,为中外乐坛所瞠目。
由于赵松庭将自己的浙派演奏技巧风格毫无保留地灌输在自己的许多学生身上,使他们很快在全国笛界出类拔萃。蒋国基以一曲《水乡船歌》享誉海内外,詹永明凭《春满水乡》风靡各大洲。他俩及张维良、杜如松、戴亚等接二连三地在全国乃至国际大赛上夺冠。1990年,詹永明、张维良、戴亚相继进入北京的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形成南笛北上的势态。北笛由于北派笛家在取材、乐曲结构、表现方法乃至乐器选择上的单一化,已处于进展缓慢的境地。赵松庭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在北方各大城市讲学及其高足的陆续北上,很快使浙派笛艺在全国独领风骚。
通常认为一个演奏流派的形成,需要有开创性的人物、代表性的传承人、代表性曲目、以及标志性的演奏风格;浙派竹笛演奏风格独特、众弟子也已成为当代笛坛领军人物,更有诸如《二凡》、《三五七》、《鹧鸪飞》、《婺江欢歌》等众多优秀曲目流传,浙派竹笛形成与传承,在笛坛是得到公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