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
2013年末晋中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艺术表演团体32个,公共图书馆11个。年末晋中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1262.5千册。年末晋中共有电视台11座,广播电台节目10套。有线电视用户42.0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6.75%,电视人口覆盖率99.59%。晋中市博物馆有:介休市博物馆、榆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榆社化石博物馆、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等。
医疗事业
2013年末晋中共有卫生机构1079个。其中,医院9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2个。晋中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3655张,其中医院床位9441张,卫生院床位3414张。晋中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88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66人,注册护士5699人。晋中11个县(市、区)全部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19.6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99.37%。
体育事业
2013年末晋中拥有各级体育机关12个,体育运动学校1个。晋中共有二级运动员193人,二级裁判员240人。
社会保障
2013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4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8.47万人,参保居民10.5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45.7万人,增加0.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8.4万人,增加7.7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3.4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4.9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32.2万人,增加0.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8.7万人,增加0.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4.1万人,增加0.9万人。
2013年晋中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4206人,比上年减少2240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12494人,比上年增加2851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18175人,比上年减少61人。2013年共发放最低保障资金30453.1万元。
2013年末晋中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16个,其中,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101个,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5874张。
2016年12月,人社部、财政部、卫计委起草的《决定草案》,拟将晋中等12地作为试点,实施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和管理。两险合并之后,未来就是四险一金了。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可以享受到生育保险的待遇。
旅游
旅游资源
晋中文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可开发的旅游景点约占山西省的十分之一。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县(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32处。境内现有平遥、祁县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左权龙泉、寿阳方山、榆次乌金山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晋商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两城(平遥古城、榆次老城)、两寺(双林寺、资寿寺)、四山(介休绵山、榆次乌金山、灵石石膏山、寿阳方山)、五院(曹家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景点是山西省旅游热线之一。
旅游景点
晋中市主要旅游景点有渠家大院、 榆次老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榆次常家庄园、绵山、张壁古堡、常氏静园、 体和堂、客院、广和堂、孔祥熙宅院 、白塔、大寨村、石马寺、毛家大院、龙岩大峡谷、水墨头渔乡、卧佛寺、 东北堡门 、常氏祠
堂、杏园 、狮园 、常氏可园石芸轩书院、四十四帝后帖、 后街 、奉旨承恩坊 、养和堂 、慎和堂、雍和堂、谦和堂 、节和堂、人和堂、华展 、清虚阁、无边寺 、净信寺、镇河楼 、镇国寺、文庙大成殿、 “日升昌”票号 、慈相寺 、后土庙、洪山源泉 、袄神楼、 回銮寺、曹家大院、石膏山 、资寿寺 、介子推庙、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祁寯藻故里景区、尹林芝烈士陵园 、乌金山国家、榆社-清凉寺、禅山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响堂寺石刻、福祥寺、 祁县何家大院、革命圣地麻田 、和顺-兵宪牌坊、懿济圣母庙 、后沟古村、双林寺。
旅游街景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灵石王家大院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以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对海内外游客开放。
文化
宗教
晋中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基本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有回、满、蒙、彝、土、俄罗斯、鄂伦春、藏、维吾尔、壮族、锡伯、哈尼、土家等26个少数民族,人口近5000人(2009年),分布在晋中各地。该市也是山西省宗教工作重点市,2009年有5个山西省宗教工作重点县,约13万信教群众分布在晋中11个县的60余个乡(镇)、500余个行政村,有30余处经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及140余名宗教教职人员。
晋商文化
晋商文化是以整个山西为背景,以商贸为中心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以晋商在中国市场上发迹、称雄为起点,以明、清两代,以致延续到民国时期,以商业为纽带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从历史根由上讲,晋商最早并不产生于晋中。它有一个从晋南向北的依次推进。到清初,晋中商帮取代了晋南、晋东南商人在晋商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晋商最杰出的代表。
晋商的商业活动创造了晋中的商业文化。从经商理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到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手段乃至簿记、珠算、密押等技术方法,形成一整套伦理文化和制度文化。这是最本质涵义上的晋商文化。此外,由于晋商活动在各行各业中的主流地位,晋商的生存和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从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和话剧《立秋》的轰动;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四大城”(太谷城,平遥古城、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六院”(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
民俗风情
晋中也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寒食节”发源于介休,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于和顺,寿阳传说是寿星的故乡,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等民间文化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的人们。
每年农历清明节前二日古称寒食节,这是源于晋中而传遍全国的节日之一。起因是春秋时期晋国功臣介子推在绵上邑(今介休)被焚而死,晋文公深感悲痛,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用干粮或冷食充饥。秦汉以后,逐步成为地方风俗并向外扩散。唐宋时期,有许多文人学士利用寒食节来讴歌介子推“不言禄”的高风亮节。同时,因清明节前二日正好与“一百五”(冬至后的105天)相吻合,故民间又把寒食节作为冥婚配干丧或暂厝合葬的鬼节日。唐代诗人姚合曾在《寒食》中写道:“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直至明清时期,各地仍延续寒食节餐饮冷食的习惯,用以追念介子推。再是,这一天可以随便兴工动土,民间拆房建房或修桥铺路时,都要事先在这一天挖挖土地、铲铲墙,以示工程已经开始,待日后正式兴工时,别的神灵也不会干预。
地方特产
友好城市
匈牙利雅斯·纳吉孔·索尔诺克州索尔诺克市(2009年7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