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
庭院
主体建筑北门前有东、西两组泥塑,以中国革命史诗为内容。东组表现的是新民主主义时期,西组表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体建筑南门是以继承毛主席遗志、各族人民显示出无比信心为内容的两组泥塑。四组泥塑共有62个人物(高35米),由来自全国18个省市100多名雕塑家完成。全部塑像用泥200多吨,历时5个月。南门外的30面红旗,代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
纪念堂
纪念堂是主体建筑,由三部分组成。 台基:高4米,边长105.5米。台基上有大方柱44根,断面1.5米,高17.5米。台基四周是用来自大渡河畔的枣红色花岗石彻起。上面汉白玉栏板上,雕刻着象征江山永存的万年青。1976年11月24日奠基典礼时所埋的基石就在此台基下。基石周围砌进了来自珠穆朗玛峰的石头和浇灌了台湾海峡的水。进北面正门即北大厅,宽34.6米,进深19.3米,高8.5米。厅内有1米见方的大柱4根,顶上葵花灯110盏,地面铺杭州名产灰大理石。迎面有3米高的毛主席塑像,像背后为巨幅山河图,高7米,长24米。这里是举行纪念活动的地方。 由北大厅南侧的金丝楠木大门进去,即是瞻仰厅。水晶棺距地面80公分,围以万紫千红的山花,簇拥着由黑色花岗石砌成的梯型棺座,四周嵌着党徽、国徽和军徽。 瞻仰厅之南为南大厅,汉白玉石墙上镌有毛主席的《满江红》词。 三个大厅的东西两侧是休息厅和老革命家纪念室。纪念堂的全部工程仅用了6个月,1977年5月24日主体工程完工,8月底全部竣工,9月9日正式开放。
主要厅室
北大厅
正中是毛主席汉白玉座像,总高3.45米。背景是一幅《祖国大地》绒绣,宽23.74米,高6.6米。大厅里的4根方柱,柱体是江苏无锡奶油红大理石,柱端采用天山白色大理石作衬托。地面铺杭州灰色大理石。天花板上装110盏玻璃葵花灯。
瞻仰厅
正中间的水晶棺中,安放着毛泽东主席遗体。毛主席身着灰色中山装,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水晶棺基座用泰山黑色花岗石制成,棺座四周分别镶着金饰党徽、国徽、军徽和毛泽东主席的生卒年份。水晶棺周围是君子兰和玻璃栏杆。大厅正面的汉白玉墙面上,镶着17个镏金隶书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
革命业绩纪念室
即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革命业绩纪念室。
通过大批文物、文献、图片、书信,反映了六位领导人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缔造人民军队、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丰功伟绩。据统计,6个纪念室共陈列文物102件、图片490张、文献224件。在陈列形式上,采用了较先进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每个纪念室都增设了等离子超薄电视和电子资料触摸屏,可播放展现伟人风采的资料片,调阅反映伟人思想、风范的格言。
电影厅
在二楼电影厅,可观看纪录片《怀念》。这部20分钟的影片,采用浓缩的手法和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这一革命领袖群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再现了他们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感人场面。
南大厅
是出口大厅。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毛主席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手迹,字体全部是银胎镏金。下边摆着10盆五针松,花盆用云南特有的绿色彩花大理石制成,并利用它的天然纹理磨制成韶山、井冈山、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延安、长城等图景。
纪念堂四周是以苍松翠柏为主的绿化带。树种有北京油松、青岛雪松、桧松和白皮松;还有 36株房山红果树,13株延安青松。北门和南门外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长15米、高3.5米的群雕。
邓小平、陈云同志革命业绩纪念室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经中央批准在毛主席纪念堂增设的。同时对1983年建成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革命业绩纪念室的陈列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补充,使纪念堂成为缅怀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业绩的重要场所,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毛主席纪念堂增设纪念室工程和调整布展内容的工作是从1999年7月开始的。新增和调整后的毛主席纪念堂6个纪念室的陈列已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开放。纪念堂陈列、收藏中国当代名家书画的艺术殿堂,收藏有二千多种书画作品 .
纪念室
“毛主席纪念堂干部职工在平凡而又光荣的岗位上守护着中华民族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我们纪念堂人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守岗位,忠诚奉献,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纪念堂管理局负责人陈瑞萍说。
1982年12月,在毛主席纪念堂开辟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革命业绩纪念室。1999年7月,在毛主席纪念堂增设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
走进六位领袖革命业绩纪念室,仿佛走进了火热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年代。 一篇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反映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过程。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图片,勾勒出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和光辉业绩。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
毛泽东等六位领袖革命业绩纪念室,每天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在纪念室伟人雕像前,新入队的孩子们戴上红领巾,唱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青年朋友们在这里举行入团、入党宣誓;干部职工在这里举行主题活动,表示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坚定信念,继往开来,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努力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建造过程
方案删选
毛主席纪念堂位置选在什么地方,曾有过5个方案。有3个方案是在天安门,一个方案在景山,另一个在香山。当时很多专家意见倾向于在香山建。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以后,中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纪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由当时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下设建筑组、水晶棺组和遗体保护组。一是建在天安门前。像列宁墓建在红场一侧的做法。但金水桥以北地方很小,建在此不仅影响天安门的雄伟,而且会造成天安门前交通堵塞。所以这个方案被否决了。二是建在天安门北面端门的位置上,这就要拆掉端门,会破坏完整的故宫建筑群,也不是好方案。三是景山方案,专家提出会破坏景山的景观且不利游人参观。四是建在香山,这里居高临下,可以遥望北京全城;主要的问题是距离北京较远,交通不便,虽大多专家主张此方案但未能实现。五是建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可以作纪念堂的序幕,碑南原有松林保留,这样前有纪念碑,后有松林做院,形成一个完整的纪念环。偏南一些,纪念堂和纪念碑保持相等的距离,各成一组建筑,这样,南北有纪念堂与天安门遥相对望,广场中心是纪念碑,东西又有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相称,形成一个完整的广场建筑群。最后权衡各种条件,党中央选择了第五种方案。
毛主席纪念堂于1976年11月24日奠基动工,1977年5月24日竣工落成,1977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时正式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建造毛主席纪念堂体现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当年参加纪念堂工程的建设者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敬仰、怀念、哀悼的心情,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独具民族风采的宏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