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玛利亚(英文:Blessed Virgin Mary),日本称为玛利亚观音,是基督教《圣经》新约和伊斯兰教《古兰经》里耶稣(尔萨)的生母,她的名字????(Maryām)在亚兰文就是“苦涩”的意思,而汉语的《古兰经》中翻译为“麦尔彦”,景教翻译为末艳。死海古卷里记录的是年轻的女人,圣经新约称玛利亚还是童真女时受圣神感应而怀孕。部分基督教宗派对其有“圣母”、“万福玛利亚”等尊称。玛利亚的丈夫名叫若瑟。圣母玛利亚是耶稣的亲人中第一个认定耶稣是天主(上帝)圣子的人,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恳请耶稣基督首次施行神迹的人;在耶稣基督钉十字架时在场,被耶稣托付给了使徒若望照看;耶稣基督复活后,圣母是第一批赶赴空坟墓的人之一。“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教会草案》中清楚说明:“基督是天主与人类间唯一的中保,圣母中保的角色完全隶属于基督。”
词目:圣母
读音:shèng mǔ
释义
1.有神通、有地位的神话女性
2..我国称某些女神。如
西晋葛洪《神仙传》:“东陵圣母者,广陵海陵人也。”
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金灵圣母得知,率领众仙,迎接教主,进了阵门,上了八卦台坐下。”《洞冥宝记》:“左一席,乃女娲圣母。右一席,乃玉皇圣母、圣后眷属。”明代朱名世《牛郎织女传》:“圣母所谕之言,小仙谨宜领受,此时只好遵行便了。日后尚乞圣母。”
3.天主教徒称耶稣的母亲玛利亚
基本释义:
(1) ∶旧时迷信的人称某些女神
(2) ∶天主教徒称耶稣的母亲玛利亚
详细解释:
1. 君主时代对皇太后的尊称。 宋 苏轼《上清储祥宫碑》:“大哉! 太祖 之功、 太宗 之德、 神宗 之志,而圣母成之。”《宣和遗事》前集:“自古母后临朝,那曾见有如圣母手书还政的,可做万世法则。”《宋史·乐志十三》:“圣母有子,重光类禋。”《清史稿·世祖纪二》:“朕自弱龄,即遇皇考 太宗皇帝 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按, 清 制,嗣皇帝即位,称生母为圣母,尊称圣母皇太后。参阅《清通典·嘉礼二》。
2. 旧时对 孔子 母亲的尊称。 清 魏源 《孔子年表》:“ 孔子 十有五岁,圣母 颜氏 卒。”
3. 古代民间尊称有殊功于民的妇女。《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后遇 陈国 亡, 岭 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4. 古代对女神、女巫之称。《后汉书·郡国志三》“ 广陵 有 东陵亭 ” 李贤 注引 晋 张华 《博物记》:“女子 杜姜 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极,以状上,因以其处为庙祠,号曰 东陵圣母 。”
5. 旧时各地多有圣母祠、圣母庙等。 唐 鲍溶 《送王炼师》诗:“圣母祠堂药树香,邑君承命荐椒浆。”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余尝过 小孤山 ,庙像乃一妇人,而勑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缪哉!”按,《封神演义》中亦有 龟灵圣母 。
6. 基督教徒尊称 耶稣 之母 马利亚 。 冰心 《南归》:“母亲闭着眼微微的笑说:‘我像 观世音 了。’我也笑说:‘也像圣母呢!’”按,通称圣母 马利亚 。
新意:
近几十年来人们随着思想的交流,出现了一众热爱生命及对他人或事或物给予极大帮助。而唯独对自己切身利益给予忽视,这样之人已经成为圣人一般。为了让他们光荣事迹传播更加广泛,人们送给这些人一个伟大的称号“圣母”。“圣母”指过分善良,遇到困难或面对敌人、迫害者常不顾事实与现实的困难、不顾人的正常心理,只一味抢占道德制高点,在站在道德高峰上用圣母光环普照人间的人。 “圣父”含义与此接近。 世间丑恶、阴暗的藏匿者和守护者,只承认事物美好的一面,否认丑恶的存在,当有人指出阴暗面时,会马上站出来进行否认,甚至加以攻击。
神学观点
东正教与天主教
东正教会认为玛利亚是天主特别选为诞生耶稣的人。她
本身也是凡人,受亚当的原罪(就是死亡)的传染;但是她从小就已经完全顺从天主,依靠天主的恩典脱离罪恶。正教会认为她就是人类回答天主之“是”,来弥补和解放人类脱离夏娃之“非”及叛逆。正教会称圣母玛利亚为"Theotokos",就是诞生天主(耶稣)者;也译成“诞神者”,“诞神女”,“上帝之母”。
天主教认为玛利亚是天主特别为诞生耶稣而派到人间的,所以她是无罪之身,不同于其他凡人,天主教也因此认为她升天后成为中保圣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神学家卢德维格·奥脱(Ludwig Ott)认为玛利亚是人类服从的代表,和夏娃是刚好相反的象征,他同时认为加纳婚宴的故事可以支持靠玛利亚代祷的观点。
天主教的官方文献显示:“玛利亚要是符合两个条件,就实在是‘天主之母’了。首先,她确实是耶稣的母亲;其次,耶稣确实是天主。”圣经说玛利亚确实是耶稣的母亲,但是圣经写成以后很久,到公元4世纪,教会确认“三位一体”为信条,这时耶稣承认为天主。公元5世纪时,在厄弗所公会议上,聂斯脱里派受到批判,其主要学者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脱里主张耶稣的两性区分,而玛利亚只是“基督之母”,认定“天主之母”的称谓等同是付予玛利亚神性。而亚历山大主教区利罗主张耶稣的两性合一,其神性渗透人性,而玛利亚生了整个基督,认定玛利亚被称为“天主之母”是合理而且不能避免。结果,聂斯脱里派被宣判为异端并受到压制。随后在迦克墩公会议上,得出的结论整合了两派神学的观点。1994年11月11日,天主教会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与东方亚述教会大公牧首玛·丁克哈四世签署了《共同声明》,支持两项东方亚述教会惯用的称呼,“基督之母”或是“我们天主救主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
新教观点
新教教会基本上只认可玛利亚为耶稣在地上时的生母,这种观点自厄弗所公会议时已经遭到亚历山大宗主教区利罗的强烈反对。不过新教的看法相近于东方亚述教会所支持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的论述。新教教会几乎并不接受天主教关于玛利亚无罪之身可以作为中保的说法,并而连带否认她具有无罪之身。然而新教信徒认为她具有虔诚的美德,受到上帝特别的喜爱,称赞她是“蒙大恩的女子”,可以与上帝同在,是“大有福气的”(路加福音 1:28,42; 11:27),也接受其“有福的童贞女马利亚”这一称号。有些教会称她为“圣马利亚”,亦视她是一位圣徒,但不会称她为圣母。
敬礼非崇拜
“敬礼”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约出现于四世纪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异教文化进
入教会,对多神的崇拜及超自然能力的追求进入了教会。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一般人认为圣人的遗物可以助人病得痊愈、可以赶鬼驱魔、可以侦察案情、免除灾难等。但这并非正式的教理。起初被教会视为最高尚的童贞女,然而在第四世纪之前,已出现一个信条:即是马利亚生基督后仍终身为童女之说。奥古斯丁并未将她列为罪人。安波罗修则视她为第二夏娃。
部分新教徒和部分非基督徒认为天主教仪式对玛利亚表达了一种“崇拜”的态度。由于天主教和新教都认为,“崇拜”这个词只可用于对天主敬拜,所以也有天主教徒认为,少数新教徒认为天主教崇拜圣母是对天主教信仰的攻击。传统上,天主教会反对使用“崇拜”这个词来描述对圣母的态度,他们使用“恭敬”或“敬礼”这两个词。
关于敬礼
神圣大公会议有意教诲这项公教教义,同时还劝勉教会所有的子女都要努力推行圣母敬礼,尤其属于礼仪性质的敬礼,并要重视多世纪以来教会训导当局所推崇的敬礼圣母的方法与善工,并要谨守教会在己往对崇奉基督、圣母及圣人们的圣像所有的规定。教会更叮嘱神学家与宣讲圣道的人,在论及天主之母的特殊地位时,应该用心避免一切虚妄的夸大与心地的狭隘,在教会训导当局领导之下研究圣经、教父、圣师以及教会礼仪的人,应当正确地阐述荣福童贞的职责与特恩,这些职责与特恩都归宗于一切真理、圣善和虔敬的源头基督。在言语行动上,凡可能导致分离的弟兄们或其他人等误解教会真理的事情,尤须谨避。信友们应当记得,真正的热心既不在于一时的、空虚的感情冲动,也不在于一种毫无根据的轻信妄念,而是来自真纯的信仰,由此信仰引领我们体认天主之母的卓越尊位,并激励我们以儿女的孝心敬爱我们的母亲,效法她的德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