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张衡的故事——数星星的孩子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样闪亮。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对着夜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孩子说:“奶奶,我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星和那颗星星,总是离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它们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东汉人。他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华佗的故事
华佗一生勤于钻研。华佗青年时代,到徐州游学,喜欢博览,通晓经书,对医学和养生学钻研尤深,富有刻苦精神,学问渊博。游学期间,他拜名医为师,虚心请教,钻研了秦汉以来医学大师扁鹊、张仲景的宝贵医学遗产,在理论上奠定了坚实基础;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广泛搜集药方,多方面接触病例,总结群众经验,丰富了实践知识。因为他一生勤于钻研,所以他精通内科、妇产科、小儿科和针灸科,对外科则特别擅长。华佗把自己一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不少著作,有资料可查的有:《华佗内事》五卷,《观形察色与三部脉经》一卷,《老子五禽六气诀》一卷,等等。可惜这些著作,因时代动荡变迁失传了。无疑的,这是我国医学宝库的重大损失。
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在幼年时,曾经跟他祖父的朋友、著名的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这对他后来从事天文学的研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祖冲之很尊重何承天老先生在天文、历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他却从不盲从,更不因循守旧。他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何承天先生在公元445年制订的《元嘉历》,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于是下决心,要重新制订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历法。后来,祖冲之顶住了各种闲言碎语的压力,经过认真的研究和科学的计算,终于创制出了更加准确的《大明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直到祖冲之去世十年后,朝廷才下令在全国统一实行这部新历法,并一直沿用了数百年之久。这个故事的内容虽然主要说的是祖冲之成年以后的经历和成就,但这其中的起因却是从他幼年学习时开始的。一个孩子在读书时,应该认真学习、虚心请教,但是不应该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迷信权威,应该像祖冲之这样大胆质疑,刻苦钻研,才能获得真理,增长学问。
鲁班的故事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砍三百棵树来做大宫殿。鲁班和他的徒弟们辛苦地砍了十天,都累得精疲力竭了,但只砍了一百多棵,鲁班很着急。晚上睡不着,他来到树林里,忽然觉得自己的手被划了一下,他一看,是被丝茅草划破了,他又看见大蝗虫的大板牙和丝茅草都有利齿,鲁班冥思苦想,终于发明出锯子了,用起来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