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阅读冯氏的说解,对我们洞彻《论语》《孟子》行文中的文法高妙之处大有帮助。除了对原文重出者不予说解,冯氏几乎对《论语》《孟子》(尤其是前者,下同)原文做到字字精研,句句确评,而且必使原文蕴涵无馀剩而后已的程度;这种着意深入研究和真切赏析的境界确乎使人读后颇觉痛快淋漓。至于他扼要论说《论语》《孟子》原文中那巧妙的笔法,尤其有利于初学习文者;而对于行文老手来说,它其实亦不是没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在《卫灵公篇·子曰君子义章》所批点“首尾两‘君子’正相呼应”等等,即是。而全书所涉此类写作技巧者,真可谓触目即见;而这,对现在人们有志写好文章和洞明古人行文用意者自是大有裨益,而且时时饶有醍醐灌顶之乐。
我编注冯氏经解“四书”的版本及其他
必须说明的,由于底本《四书指月》并不同具《论语》《孟子》原文,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许不成问题,但现在却恐怕就不一样了,因为当今绝大多数读者远没有达到“饱读四书五经”的程度;故此,若没有《论语》《孟子》原文对看,那就势必对深入理解和确切掌握《论语》《孟子》精义是个障碍,而且这还不仅仅是“阅读不便”而已。举个例子说,如《颜渊篇·子张问士章》中的“夫达节”,底本和其他刻本原多讹为“天达节”,致使后来诸多古籍出版社点校本亦多沿袭其误;如此之类,其他地方尚多。因此,若不照录《论语》原文,则多数读者势必难以理解冯氏文中的所谓“天达”究为何所指,那就更别奢望能够立刻明白冯氏原本精辟的论述意义何在了。又由于《论语》《孟子》原文前后颇多重出,故冯氏对后出的语段就不予解说了。
故本编为使《论语》《孟子》原文完整起见,特行取录,以便使之成为完璧。于是我取坊间权威的《论语》版本并移录在冯氏说解之前,但其中文字因版本之故而颇多不同者,则择善而从,且于文后略作按语以供读者采择。又因本编句读有与通行版本颇有不同处,这是按照古人所指明的“当同者不得不同,当异者不得不异”的原则进行的,“虽一时或骇里耳,后世不乏子云,必有玄吾玄者矣”(具见冯氏《〈麟经指月〉发凡》);对此,诚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焉”(具见《孟子·梁惠王上》)。昔人有所谓备此一书,即不必更求《论语》其他版本的说法,这是可信的。对此,相信《孟子指月》亦然。 诚然,冯氏解说也并非全无可商榷的。如对《泰伯篇·太宰问章》中解释“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时,以为“夫子以‘多能’为‘鄙事’”云云,与《论语》原意似乎就有些游离甚乃误会了。如此之类,其他地方也有,请读者自行留意。 但总之一句话,读者若能时时做到念诵冯氏《论语指月》《孟子指月》,则达到明事理,会读书,善撰文,足研究,能管理,擅领导等等境界,是当可深信不疑了。而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语本《鹤林玉露》卷七;其实,《孟子》又何独不然!),这或许就是对上述见解的最简括性阐述吧?
媒体简报
阿袁:活在当代的“古人”
回顾我写的这两百个唐诗宋词故事,我想,窥一斑而知全豹,它们足以验证风华无限的唐诗宋词背后,是多么的令人深思和赞叹!而 这些都有出处的故事,它们为我们概括性地展现出了古人生活的风情画卷,而我尽量用通俗生动的手法进行改写扩充后,或许能使古籍里那一鳞半爪的记述更为充实和丰满,从而使读者能够真切地了解那极有韵味的唐宋风貌。
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读物
——温籍青年学者阿袁的《唐诗故事》、《宋词故事》
易中天与于丹的火爆恐怕是今天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了。我以为温州人阿袁的新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也有类似特点,这是两本写得极其通俗但却很有底蕴的传统文化读物。
现今图书市场上有关唐诗宋词的书不可谓不多,但很多只作学术探究,失之深奥枯燥;有的则只讲故事,失之浅显,没有学术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
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唐诗故事》和《宋词故事》则弥补了这一缺陷。两书分别讲述一百个唐宋诗词名家的人生故事,每个故事里又因人因事涉及多篇作品。从而使此书不仅有通俗浅显的轶事珍闻,而且有相关考证辨析,既具文学性学术性,又能雅俗共赏,很有可读性。通过这些故事不仅使我们从另一个层面赏析唐诗宋词,带我们走进古典文学的深处;而且通过这些词章还可洞悉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传统社会。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著名作家李国文在翻阅《唐诗故事》后,给作者回信说:这固然是需要学识和见解的书,也是一部见思想,见性情的书。
温籍青年学者阿袁(原名陈忠远),永嘉人。他从小喜爱唐诗宋词,初中时期就开始尝试创作格律诗词,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此书具有上述特点。
说到最后,阿袁写此书也有个值得一说的故事。九州出版社一早便有意策划出版《唐诗故事》和《宋词故事》,4年前曾特邀北京大学两位资深教授分任两书撰著工作,出版方的要求是不仅要有详实可靠的学术性,更希望有可读性、通俗性乃至趣味性。但很遗憾,两教授的样章未能达到出版社要求,于是选题被搁置数年。事有凑巧,去年阿袁为其他出版事宜到出版社,在正事之外的闲聊中,编辑得悉阿袁喜好诗词,便提议他尝试写写这个选题。回去后,他撰写两篇样稿,送上即获得通过。
之后,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热情投入资料搜集中,两书各自涉猎了近500种相关古籍。而且,阿袁(陈忠远)还曾有过一夜飞速浏览了《梦溪笔谈》、《郁离子》、《宋人笔记精选》、《北梦琐言》、《王荆公选唐诗》、《唐阙史》、《云溪友议》等八种书籍的奇特经历!由于手头藏书不足,他还跑到国家图书馆遍觅孤本、珍本,以供校勘之用,又向周边友人前辈借书,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中华书局副总编程毅中先生就饱受他的“骚扰”。
阿袁在去年下半年出版的新著《唐诗故事》和《宋词故事》受到了很多喜爱唐诗宋词的读者的欢迎。
集句诗词联
集唐诗联
唐诗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公认的瑰宝,其优美的语句和圆融的意境,历来使得众多文人学士为之倾倒不已。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文学家陈忠远(亦即阿袁)先生,其实亦雅擅此道。他不但拿唐诗来作对,而且还以之入诗,写出了别样的境界,令人激赏和叹佩不置。这里,笔者试予撷取一二,以供读者欣赏与玩味。
例一:
(出句)家酝满瓶书满架(唐人白居易《香山寺》);
(对句一)山花如绣草如茵(唐人许浑《寄桐江隐者》)。
两者不但对仗工稳(使用的是当句对和掉字对的写作技巧),一如生铁铸就,而且音律谐婉,意境幽深,辞藻淳美,令人不得不至为叹服。
不仅如此,阿袁还拿唐人崔橹《华清宫二首》中的句子来对其出句,道是:
(对句二)湿云如梦雨如尘。
这一样可见出集联者阿袁先生敏捷的才思和广博的唐诗学功力。此外,诗思纵横捭阖的他居然还拿唐人熊孺登《湘江夜泛》中的佳句来对白居易的出句,同样也令人叹为观止的;道是:
(对句三)江流如箭月如弓。
不难看出,以上的出句仅是一句唐诗,而陈先生一忽儿便对以三句不同唐人的诗句,而且各擅胜场,难分轩轾,不能不叹服其实在精熟于唐诗而能运用自如者也。
例二:
其实,陈忠远先生在中学时期便已集唐诗成多首全新的七律,其中的对偶句(亦即颔联和颈联)就极为工稳而令人再三称叹不置,一如当年孔子转述季札的话时所说的那样——“观止矣,若有他乐,我不敢请已”(具见《左传》)了的!其所集唐诗中就有中间两联,亦即该七律之颔联与颈联云:
幽泪欲干残菊露(李商隐),乱流长响石楼风(武元衡)。
恩劳未尽情先尽(张祜),琴曲虽同调不同(白居易)。
如果说,集唐成联尚且不为至难的话,那么,我们从他集唐人诗句为七律的手段,不能不惊服其渊博的学识和敏捷的思维及深厚的遣词造句之功夫了。我们热望阿袁先生能够多多集出些精品,以繁荣目前日渐衰颓的诗坛,是则为我国诗坛的盛事乃至至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