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镇站站址在广东省高要市新桥镇,建于1991年。离三水站77公里,离茂名站233公里,隶属广东三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管辖,为四等站。
经济
高要县开发历史悠久,在距今六千年前已有渔猎经济,五千年前出现彩绘陶器;战国时期始制青铜器。西汉时期高要便是全国36个盐运中心之一,东汉专卖盐铁,主收盐税。宋、明两代为高要重要开发时期。前清,高要乃两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要地。但是直至民国时期,高要县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社会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仅能生产一些铁木制小农具和火柴、日用陶瓷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交通、通讯等设施十分落后,加上民国后期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之中。自民国2年(1913年)日华电灯公司建立时起至1949年,全县工业企业只有10余间。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193万元,工业总产值1508万元,农业总产值977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为当年价,金额为当年币值,工业、农业产值折算为1990年可比价,下同)。
新中国成立后,高要县社会经济开始大规模建设和发展,虽然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曲折,但整体上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特别是1978年以来,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要县情的灵活管理机制。198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543万元(1987年前社会经济数字含广利、永安、沙浦三镇,下同),比1949年增长16.51倍(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并剔除广利、永安、沙浦三镇,下同),工农业总产值193598万元,增长16.16倍。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280404万元,比1987年增长2.11倍,工农业总产值466327万元,增长2.07倍。
2011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67.36亿元,比增17.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3亿元,比增26.1%;国税收入总量11亿元,地税收入总量10.3亿元,本级税收收入10.1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29.4%、9.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7.27亿元,比增34.9%;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72.8亿元,比增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亿元,比增20.1%;人均生产总值35052元,比增14%。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年新成效”:一是转型升级有新突破。落实“发展年”工作部署,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全面开展陶瓷企业升级改造,编制了《高要市五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启动金利五金国际商城建设,推动五金产业集群创新。
启动新型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大唐国际、巴德富精细化工、禾惠电子等大项目相继落户,鸿图科技三期、天龙油墨二期、华锋电子铝箔等在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金鼎黄金公司等重点企业效益不断提升,“金鼎”商标成为我市首个国家驰名商标。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荣获“中国果菜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市”、“中国果菜安全生产示范市”、“广东省蔬菜生产先进市”称号。
肇庆市经济工作岗位责任考核领导小组公布对8个县(市)区2007年度的主要经济指标、24个市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和新引进超10亿元的新增重大项目的考核结果。考核结果显示:高要市综合考核评分达215分,比考核满分100分超出115分,位居肇庆市8个县(市)区首位。
肇庆市经济工作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分“主要经济指标”、“招商引资、外经工作”、“农村工作”三大类,具体指标包括实现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综合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市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等12项。高要市多项指标超出满分要求,其中财政综合增长率65.36%,当年新投产投资额人民币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类生产项目42个,新引进投资12.5亿元的新天衣高分子等重大项目,成为该次考核的亮点。
地处粤中西部、珠三角经济区西部的肇庆高要市,其五金制品业历史悠久,有五金生产厂家2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每年为国家纳税达8000多万元,形成了涵盖汽车、装饰、家具、工具、日用、水暖、建筑等行业共七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五金产业规模,大至飞机零部件,小至门窗拉手,品种琳琅满目,产值占当地工业产值的1/3。该市最重要的五金专业镇金利镇,就有五金企业1200多家,五金工业销售额达21亿元人民币。高要五金业已从以前的“小虾”成长为“大鱼”,引领着全市3万多户家庭走上了致富路。国家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与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联合授予高要市“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的牌匾,并将“中国建筑五金精品生产(采购)名镇”的牌匾授予该市金利镇。此外,还有11家五金企业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指定为“全国建筑五金名优品牌生产(采购)定点企业”。
高要市连续五届被列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获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等殊荣;相继获得厂东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省文化先进市、省双拥模范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省绿色名市等称号,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产学研合示范县(区)” 。
近年来,被授予“中国压铸产业基地”、“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中国压铸产业集群示范基地”、“中国铸造业教育培训基地”、 “中国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中国罗非鱼养殖基地”、 “中国罗氏沼虾养殖基地”“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市” 。
高要是肇庆市唯一拥有2家上市公司的县(市、区)。市委、市政府致力扶优扶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继2006年12月29日广东鸿图科技成功挂牌上市后,2010年3月26日,天龙集团又成功挂牌上市,是高要第二家上市企业。河台金矿、鸿图科技、天龙油墨3家企业跻身“广东省500强企业”。财政综合增长率连续两年(2007、2008年)位居全省第一 。
广东省50个山区县(市)中首个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的县(市) 。
文化
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高要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初创了古老的史前文化。在高要境内能找到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痕迹。金利镇茅岗石路村的干栏式水上木构建筑,标志着高要
西江沿岸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而在北岭松山出土的战国墓及有关的铜器,表明古代高要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
金利镇茅岗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的靠近江河的最大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建筑遗址,距今4000多年。黎槎村(高要八卦村)、蚬岗村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南岸文明塔、金利茅岗遗址、金渡端石老坑洞遗址(属肇庆市直管理)等,是文房四宝之首端砚名石主产地,为端砚文化的发源地。水上居民和客家文化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河台开耕节、茶果节、金利赛龙舟和金渡花席、水口端砚、新桥洋篮、大湾红木等手工艺。
教育
学校
小学
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称学校,本县仍以私塾为多。民国17年,县教育会议决定“禁塾设校”,以后,小学有所发展。民国25年发展到589间(其中县立小学1间)。
民国29年(1940年),县推行国民教育,高级小学改称中心国民学校,初级小学改称国民学校。民国34年统计,全县有国民学校436间,私立小学10间。1949年国民学校减为316间,学生21540人,占当时总人口数的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