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21年开始发表诗作,以4卷《游记》(1826-27,1830-31)和《歌集》(1827)而闻名文坛。1825年为取得德国公民权而皈依基督教,但因此疏远了自己的犹太民族。而他的革命思想又使他在德国无法找到工作。1830年革命后自愿流亡巴黎,从诗歌写作转向政治活动,成为国家民主运动的领导人,同时对法国和德国文化有许多评述。

诗人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

少年时代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

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过拿破仑战争。1819年~1824年先後断续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法律和哲学并从事创作。

学习经历

1819至1823年,海涅(Heyne)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1820年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还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写作经历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後迁居巴黎。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

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晚年时期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

1843年-跟马克思相识,海涅的创作达到顶峰,同时作品也更多了批判现实主义。

1845年始,瘫痪症开始恶化。

1848年5月海涅最后一次出门,去了卢浮宫博物馆。断臂维纳斯像勾起了他的伤感:“我在她的脚前呆了很久,我哭得这样伤心,一块石头也会对我同情。女神也怜悯地俯视着我,可是她又是这样绝望,好像她想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没有臂膀,不能帮助你吗?”自从这一天後,海涅在床上过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断创作,1851年完成了《罗曼采罗》。

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

主要著作

由作曲家弗里德希·西尔歇谱曲的《罗累莱》广为流传。

历史评价

德语的灵魂里,一个歌德后的太阳,在1797年12 月13日悄悄诞生于迪塞尔多夫。或因循于一种创世的秘密,沸腾的犹太人血液便成为拿破仑的一颗永不殒灭的星宿。生之地不容,他竟成了法兰西的救世精灵。 人文中学……林茨科普夫的银行……波恩大学法学系命运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变幻,诗人的命运成为他最终的结局。 海涅,一个玩弄政治权谋的诗歌驾驭者,穿插于黑暗德国的尘嚣,他曾座于黑格尔的讲台下,聆听“世界精神”的圣音。他放飞夜莺,诗儿的花被收入1827年的《短歌集》,泪水中过滤出的诗行,带着哭泣化为艺术的梦语。让我们记住阿玛莉,那一滴滴泪珠中的精灵,被他当作蛹置入他诗行的编织物里,可最终,玛蒂尔德,一个巴黎的女子,在18 41年8 月31日,海涅同她走上了圣苏尔比斯教堂的红地毯。海涅以神的姿态降身于这不懂德语与诗歌的巴黎姑娘身边,他承认“我命中注定只爱这最卑贱又最愚蠢的东西”。

海涅,犹太人的后裔,多舛的历史潮流里,他没有成迎浪的砥石,他悄悄的潜入海利根施塔特,在牧师戈特洛布·克里斯蒡安·姑里姆的操持下受洗,把名字由哈里海涅,改为了海因里希·海涅。哈里·海涅他放弃了他父亲的信仰,他选择了不幸。受洗并没有提供给他进入欧罗巴大陆的“入场券”,在痛苦的生活旋律里,他以他的诗达到一切虚无的空名。

海涅,一个对金钱满不在乎的诗人,他向富有的伯父所罗门·海涅不断索取,他高额地出售自己的稿子,他向出版商尤利乌斯·卡姆佩勒索尚未写出稿子的定金,他享受法兰西政府提供给他的养老金,他任意挥霍,在交易所赌博无所顾忌。 海涅,他不是一个穷困的诗人,他不会因写诗而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他自由穿梭于德意志意识的森林,用流利的德语建构他不朽的诗歌语体? 海涅《德意志·一篇冬日童话》延续圣西门主义者对尘世幸福的要求,自此海涅谱写自己革命的秘密,法兰西使他享受贡仰的香气,德意志书报检查制度让他处处碰壁。

海涅制定自家精神的宪法,任意而为放达而歌,他从巴黎以通讯记者的身份源源向德意志输去满是火种的信息。他成为一个无惧的骑士,把诗歌作为他锋利的宝剑,向他所憎恨的黑暗重重刺去。

海涅一个被误认为受卡尔·马克思影响至深的诗人,他模糊不清的言语,留给后人一个难解的谜。

他就是他,海涅就是海涅,马克思偏爱海涅,并不能因此误解比马克思大二十多岁的他海因里希·海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