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中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3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文物所存放的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于2015年上半年主体封顶,2015年下半年将同步推进新馆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计划在建设资金有保障的情况下,湖南省博物馆开馆时间确定,将于于2016年初建成开放。 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

马王堆是浏阳河下游冲击平原中隆起的一片土堆,长约500米,宽约230米,土堆上东西各有一圆而平的土冢,相距20余米,底部相连,远远望去,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做“马鞍堆”。关于这2个土冢,有着诸多美丽的传说。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西汉长沙王刘发在长沙县东侧十里地埋葬其母程、唐二姬,人称“双女冢”。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也多依此记载,如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中明确指出“二姬墓在长沙县东”。又相传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原来马殷曾建都长沙,其父子经营长沙数十年,留下了多处遗迹至今,如“九龙殿”、“马王街”等。关于马王堆是马氏家族坟地的说法,也有人对此存疑,认为这里只是一座疑冢,而且还从地方史志中找到了支持这一观点的相关记载。如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引用《善化县志》曰:“马王疑冢,在县东南五里,楚王马殷筑,相传三千三百六十七冢。”

出土过程

初步勘探

1951年冬,考古学家夏鼐来到长沙进行考古调查,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发现了2个相连的土冢,他根据自己渊博的考古学知识判断是汉代墓葬。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调查了这片土丘,确认此地是大型的汉代墓葬群。1961年,湖南省政府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性标志,但并没有进行发掘。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1971年底,为响应“战备”动员,位于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挖掘过程

1971年12月30日,有关考古专家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和申请,希望

对马王堆进行正式的发掘。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此次发掘主要由湖南省博物馆负责,长沙市多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以及当地驻军也参与进来。首先是清理土丘,即墓葬之上的封土堆。先发现的是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消失了。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揭开椁板是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珍宝。

就在考古队员提取文物的时候,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漆器,打开盖子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是2000多年的藕片。

一号墓

1971年12月,紧邻马王堆的解放军366医院内进行战备工事的建造,其中挖掘防空洞的整体方向朝向马王堆,这直接导致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鬼火”,进而集体罢工。施工方随即将有关情况通报给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派遣了熊传薪一行人对此进行调查,并最终发现防空洞在挖掘的过程中触碰到了一座汉墓。经过讨论后,湖南省博物馆决定先发掘这座封土被防空洞扰动的汉墓,并将其命名为马王堆一号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为马王堆二号墓。在经过向上级部门申报后,考古发掘的经费从最开始申请的12000元人民币被压缩到了6000元人民币。为了节约经费,用于考古发掘的工具数量被大幅度缩减,同时馆内工作人员几乎全部参与到发掘工作当中。由于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发掘刚刚开始的时候,博物馆内大部分工作人员均被下放到了农村参加劳动,每天能保证工作的仅有30余人次,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曾经活跃于长沙一带的盗墓贼。但在此之后,发掘工作开始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自愿帮助:湖南长沙大型建筑机械厂等工厂为发掘工作提供工程机械及机械操纵人员,湖南直属文化文化系统部分单位等为发掘人员提供交通工具,当地驻军和长沙市部分中学和高校提供发掘时运送土方的人力,后期还有湖南中医学院和湖南医学院参与到了文物的保护当中。

二三号墓

1973年9月,国务院批文准许继续发掘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11月18日,二、三号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了。12月14日,三号墓首先清理完毕,其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此墓中的三层棺都已开裂,覆盖包裹尸体的衣衾严重腐朽,尸体仅存骨骸。1974年1月13日,二号墓发掘结束。发掘结果表明,二号墓在唐代就已被盗,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实在令人痛惜。不过细心的考古工作者还是从墓室泥土中筛出了3枚印章,上面分别刻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字样,对于确定墓主人及墓葬年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玉质印章上以篆体阴文刻有“利苍”二字,为利苍私印;另外2枚为铜质官印,鎏金、龟钮,分别刻着“轪侯之印”和“长沙丞相”的篆体阴文。

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记载:“轪国,七百户。汉惠帝二年四月庚子封长沙乡利仓为侯,侯第一百二十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轪侯黎朱苍,以长沙相侯,七百户。二年四月庚子封,八年薨。”《史记》与《汉书》所记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第一代轪侯名字有别,分别为“利仓”和“黎朱苍”。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利苍”印章,与《史记》相互佐证,当时“仓”与“苍”可以通用,证明二号墓墓主确实是第一代轪侯、长沙异姓诸侯国丞相利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