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讲,工艺指对物体的加工过程,包括对艺术品的加工技艺。民间工艺的“民间”二字,并不是指产品的生产场所或所在地,而指的是产品的内含。用民间工艺加工生产出来的民间工艺品,除过欣赏者眼睛可以看到的表象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才是把民间工艺和普通工艺区别开来的标志。
民间工艺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民间工艺有:编织、微雕、陶瓷、布艺、木艺、果核雕刻、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等。
内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内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家有着各种不同的技艺,其中河北墨海艺苑的内画艺术家赵庆华擅长把人物照片栩栩如生的画在水晶球内。其作品惟妙惟肖,是为礼仪馈赠的佳品。
风筝
中国的风筝艺术;不仅因民族文化传统的悠久而源远流长,而且团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各有千秋,它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宗教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遍布全国各地的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文化层次以及不同的知识结构,在风筝制作中,便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体系和风格各异的流派。 北京风筝,潍坊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江南风筝,台湾风筝
编织
将植物的枝条、叶、茎、皮等加工后,用手工进行编织的工艺。中国编织工艺品按原料划分,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 6大类。编织工艺品的品种主要有日用品、欣赏品、家具、玩具、鞋帽等。其中日用品有簟、席、匾、凳、笊篱、筲箕、蒸笼、炊帚、畚箕、畚斗、坐垫、靠垫、
各式提篮、盆套、箱、旅游吊床、盘、门帘、筐、灯罩等;欣赏品有挂屏、屏风及人物、动物造型的编织工艺品。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至今仍在不断发展。
微雕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我们的老师郭月明认为:精微艺术贵在精微,也难在精微,因为它不仅术其微小,还必须在微小之中再现艺术神采、韵味。每一件精微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同时,又缀满了心血和汗水。
他期望我们新一代的微雕艺人能学有所成,却不奢望艺术上的投机取巧,一蹴而就;他期望我们的作品有朝一日得到社会的承认,他耻于以媚俗之作去欺世盗名。时至今日,他依然故我地在斗室中埋头磨砺,不知晨昏,也无所谓冬夏;在精微艺术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问收获,也无所谓个人名利。淡泊宁静,耐得寂寞;超然物外,求索不己,这就是中国微雕艺人学艺生活的真实写照。
陶瓷
澄城尧头陶瓷交趾陶艺品 秦源黑陶 宜兴紫砂 蜚声中外的德化瓷器 定陶
龙山黑陶 建水陶 景德镇瓷器 广彩 邢窑白瓷 磁州窑陶瓷 成都陶瓷微雕
布艺
凤翔布艺北京绢人蓝印花布蜀锦 绣荷包 藏鞋
河北兰印花布 湘西蓝印花布 自贡扎染 北京绢花 陕西千阳布枕 绳 结
潮 汕 抽 纱 常 熟 花 边 烟 台 花 边
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金漆木雕潮州木雕黄岩翻簧竹刻 根雕 骨木镶嵌 神秘的木马勺脸谱
甘肃民间木偶艺术 竹木制品 四川藤器 北京宫灯 西藏木器 柳 编
竹 编 扇
刺绣
宝鸡绣品 汴绣 吴旗刺绣京绣 金银彩绣 山西民间刺绣
广绣苏绣湘绣蜀绣 粤绣 宁夏刺绣
绣花鞋 青海民族刺绣 青海刺绣香包 青海荷包 绣球 松江顾绣
庆阳香包洛川毛麻绣 青海堆绣 潮绣
泥塑
天津泥塑 河南泥塑 淮阳泥狗 白沟泥塑 宁夏彩塑 凤翔彩绘泥塑
西藏泥塑 高密泥塑 玉田泥塑
陕西工艺
民间工艺品和玩具,在人民生活习俗上,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的制作,古往今来,多为一些民问艺人,或男女老幼中的多面手(如面花、扎花等),或集体,或个体经营制作,大凡城乡(镇)各种市场、商场(店)、摊贩、杂设,都有出售各种机制或手工精作的工艺品和玩具。也无论平时和年节、纪念日;也无论家宴和育婴、启蒙、学前教育、学龄儿童增强智力等等需要,人们购买、欣赏精美、新颖的工艺品和玩具,是一种自由选择、不受限制的行为。这也成为陕西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种爱好,一种欣赏、享受的习惯和习俗,任何人不可逾越。
现就流行较为普遍的一些品名和产地分述如下。
香包
陕西人戴“香包”,历史悠久。传说隋唐时孙思邈当年在民间治病,留下这种“戴香包”驱疫治病的美举,千百年深入人心,形成一种不变的美俗。
制作“香包”,一般采用布绸料,内装带香的药料,做成各种花鸟虫鱼等形状,用彩线勾出须、眉、爪、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白布、绸可以做成“报晓鸡”、“自鹤”、“白胖娃”等,彩布、绸可做成各种“药葫芦”、“长寿果”、“石榴”、“鱼莲”等;还有做成“南瓜”、“蚂蚱”、“蟾”、“太极图”等吉祥物的。民间风俗传说,刘全晋瓜,主要是“南瓜”,古时“南瓜”为“贡果”,人们誉为吉祥物;“蚂蚱”和各小虫合群;“太极图”则为秉承天地之毓秀灵气,人们希冀安详,戴“太极图”得以心理平衡。“香包”内装药料,多是含芳香、逼臭刹腥之类,如白芷、苍术、香附予以及名贵药材麝香等。
每逢春夏交节、阳气日盛,百虫活动频繁,最易感染疾病的季节,民间多选农历四月以后,特别是五月初五的“端阳节”,要给老幼病弱者戴一个“香包”,有时还给儿童袖上、肩膀上做一个“报晓鸡”,用以“启迪儿童”,以及逼邪驱疫。
由于这种“香包”工艺简单,妇孺皆可针扎,故较为普及。清末以来直至建国后数十年来,西安市和近郊县周至、户县、临潼、高陵、蓝田以及泾阳、三原、成阳等地,民间还有赠送“香包”的习俗:未过门的媳妇,总要给婆婆、女婿做一两样针工精巧的“香包”,以取悦婆家人仰慕。在临潼县骊山风景区、秦陵兵马俑博物馆的展览市场上,到处可以购买得各种各样的“香包”。在陕北一些县,民间所做的这种“香包”,也有称“荷包”的。不过,有些配装香药,有些不装香药,只供随身佩带,装些针扎小件,以作平时从事针工而用。
唐三彩
“泥叫叫”,又称“泥戏人”,系一种玩具哨子,产于西安市南郊鱼化寨,故又叫“鱼化寨泥叫叫”。这种“泥叫叫”,系民间艺人采掘当地黑土,在模子中成型,然后经过烧制、彩绘、罩油等工序制成。涂色酷似唐三彩釉,光洁滑润。“泥叫叫”形状多种多样,所制人物有穆桂英、杨宗保、余太君、王宝钏、薛平贵、包文拯、秦香莲等戏剧人物;也有形体小巧的胖娃、小动物,最小者仅寸余,体内装哨,可吹出各种高低音色、调子,颇受儿童和群众欢迎,多购为馈赠品。现已销往西北各地,被列为陕西旅游纪念品。
彩塑玩具
民间工艺制作中,陕西乾县马连乡高家庄制作的泥塑玩具,久负盛名。制作时,他们选用当地一种黄褐泥,看似散沙,加水搅拌即可变硬,且不裂缝。制作时,先把黄褐泥粉碎筛选,加水搅拌和成泥块,再在木制模型中压成各种形象,待于后涂上各种颜料。这种泥塑玩具,多是造型优美,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经久耐用而不裂,农家多购其挂在墙上,或放置桌上,作为观赏珍品。高家庄现已能制作十多个类型,二百多个品种,销往陕西和甘肃、宁夏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