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7
分类

狄尔泰进而指出,在历史研究中,绝不能仅仅依靠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认识历史。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意义关系。所谓历史,就是关于在时间中人类所做的和所遭遇的一切,包括人创造的各种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它们的产生和影响作用等。历史的意义就在生命创造活动中,历史本身就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只有通过生命的客观化,才能洞察历史的本质。

狄尔泰还认为,要获得对历史的认识,必须通过一条与自然科学不同,而与其他人文科学相通的道路才是可能的,这就是理解。只有理解和解释才是贯穿整个人文科学的方法。而对理解和解释的研究,狄尔泰借用了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的概念,称为“解释学”。狄尔泰的历史哲学曾对20世纪初德国史学家们产生过深刻影响,他的精神科学方法论也成为当代解释学的思想渊源之一。

齐美尔

简介

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他出生于柏林,早年在柏林大学求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长期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后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齐美尔和狄尔泰都曾经是新康德主义的信徒,后改攻生命哲学。但齐美尔对康德学说研究比狄尔泰走得更远,他的一些关于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著名论著都是在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下完成的,其后期又受尼采和柏格森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导论》、《历史哲学问题》、《叔本华和尼采》、《生命观》等。

生命哲学

齐美尔继承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的思想。他与狄尔泰一样,断言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生命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并且使用两个特别的命题来说明生命:“生命比生命更多”和“生命超越生命”。所谓“生命比生命更多”,指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生命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是持续不断的。所谓“生命超越生命”,指生命有超越生命自身的能力,不断创造出他物。同时,他还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增加的生命”(Mehr Leben)和“提高的生命”(Mehr als Leben)。前者指生命在一定形式阶段的表现形式,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家庭、社会等;后者指生命在精神阶段上所达到的“高级”实现,包括宗教、艺术、科学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等文化现象。

齐美尔也指出时间是生命和有生命之物的根本特征,只有有生命之物才具备时间上的延展性,它不停地生动地运动着,不具备有空间性;而僵死的物质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以空间为特征。这种把生命与物质的对立归结为时间与空间的对立,从而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在生命哲学中带有普遍性。

跟狄泰尔一样,齐美尔也宣扬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他否认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为以分析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的自然科学不能超出现象范围之外,它们不能理解作为世界本原的整个“生命”;历史科学的方法也不能解决这个任务,因为历史是个别事件的堆积,它没有规律性和整体性可寻,而只有拥有体验内在生命的直觉和本能性预见的生命哲学,才能把握“生命”的整体性,以领悟世界的真谛。他称此为“认识论的唯心主义”。

历史哲学

齐美尔把他的生命哲学的理论与康德的先验范畴的理论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于历史领域,建立了历史哲学。

齐美尔仿照康德的理论,指出历史实在是生命的外化,是一堆未经加工整理的、分散的质料,它们是不可理解的。只有当人们运用先验的形式加以理解时,它们才构成连续的、相互联系的具体历史。他把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其基本思想是悟性范畴把感性给予的物质世界构成自然的观念,而先天的理智的范畴则把作为直接经验对象的各种事件构成为历史的观念。例如音乐史,历来音乐家的各种作品都是一些分散的毫无联系的并不可理解的实在,只有当人们以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等形式加以统摄和理解时,它们才形成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或从一个流派到另一流派的音乐发展史。在齐美尔看来,历史时期是观念的产物,并不具有客观性。

在历史学的方法方面,齐美尔跟狄尔泰相似,指出本质上是解释学。传统的研究历史的方法仅是对典籍、作品、原文的考证和诠释,这是片面的,还应该是对它的内在精神的本质的理解和解释。历史学家应像理解其本人一样,来理解历史人物的意图,从而达到对历史的内在精神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其实,这也就是一个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内在心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精神有一致性,这种再创造是可能的。

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把他的生命哲学和历史哲学的观点进而贯穿、应用到社会学领域,建立了他的社会学理论。孔德等人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指出社会是自然界的延伸,社会学的任务与自然科学的任务一样,都是在于探索一般规律。而齐美尔继新康德主义之后也反对这种观点,指出社会是自主的人的相互作用而结成的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应是社会的一般规律(在齐美尔看来,这种规律根本不存在),而应是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的形式。因此,人们把他的社会学称为“形式社会学”。

形式社会学是一种以研究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行为为基础的人们相互作用的类型的学问。尽管社会现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是都可以用一些相同的形式加以研究。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形式有如以下一些:统治与服从、分工与合作、冲突与协调、接触与分离、上属与下隶等等。它们普遍体现于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如国家机构、宗教组织、犯罪团伙、商业集团、家庭、学校之中。形式社会学就是以这些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齐美尔断言:“正常”社会体现了“生命的和谐”,革命是对和谐的破坏。建立在个人和社会集团的生物的、心理的需要之上的各种社会不平等和剥削制度,是人类的永恒不变的社会结构,任何时代只能改变其形式,而不能改变这种结构。

齐美尔还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马尔萨斯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是建立在“人对人如狼”的原则上的。支配社会生活的是生存竞争规律,其目的是为了生活,提高生活。为此,人们可以不择手段,凡是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的行为都是道德行为。显而易见,这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辩护的。

柏格森

生命之流

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柏格森的“绵延”是个颇为神秘的范畴,他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用概念来表达绵延却是不可能的。根据柏格森的看法,绵延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

其大致有如下一些特征:

(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在绵延之流的每一点上它都既是现在、又包含着过去,同时又预示着未来。拿人的意识来说,任何一种意识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的记忆,而当下的感受又总是前一时刻的感受的连续,这就构成了绵延。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作为内在绵延的心理状态,例如美的感受,有时表现为强弱的不同,但强度是性质,而不是数量。当人们用数量来计算它时,那只是一种象征的表示。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柏格森以物体的运动为例来论证其无空间。他说,物体运动有两个因素:一是物体运动所经过的空间,这是可分的;二是经过空间的动作,这是不可分的。人们常错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其实,物体由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是不占空间的过程,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绵延只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然而,柏格森所谓的时间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完全不同。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是把计量物体的广度的方法应用于计量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这与绵延的本性是不相容的。“真正的时间”是绵延不绝的、不可分割的,因而是不可测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