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序曰:明哉仁智(原碑知字),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
注释:“序曰”:此为全篇总结之语。“休”:吉庆、美善、喜乐。
译文:总而言之,杨君的明智,十分清楚,事情的难易,他早已预知。测度天道,本是安危所系。他以勤恳和竭诚,才终于得到此美善和荣誉。
原文:五官椽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碑为别字)汉强字产伯,书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别写)字文宝,主。
注释:“椽”:佐助,引申为属官的通称。“属”:托付。“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汉制州郡及诸曹皆有书佐。“主”:调主其事.即负责这项工作。
译文:五官的属官南郑人起邵,字季南,委托褒中人晁汉强,字产伯和书佐西城人王戒,字文宝
者.主办此事。
原文:王府君闵和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城(碑作成)韩(别写)朗(碑作别字)。字显公、都督椽,南郑魏(别写)整字伯玉(碑作王)。后遣赵诵宇公梁,按(碑作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碑作别字),万世之基。或解高阁(碑作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焉作别写)。
注释:“王府君”:指汉中太守王升。“石积”:即石仓,用以盛来、薪。“阁”:即栈道之阁楼。
译文:汉中太守王升,因怜悯谷道的危险和困难,分别设置了六个道路桥梁。特派遣行丞事西城
人韩朗字显公,和都督椽属南郑人名整字伯玉,从事其事。后来又派遣赵诵宇公梁和按察中曹名卓行者,制作了可盛粮食和柴草的石仓,这是万世可用的基础建设。又解决了高处阁楼的问题,使它们在向下行走时变得容易、行路者看到这些变化,无不感到欣慰。
原文:伯玉(碑为王字)即日徒(碑作从)署行丞事,守安阳长。
注释:“伯玉”:即前述都督掾南郑魏整,他当时要迁官。此事与修路无关,属顺便提及。“署”:署理。“行”;官衔兼摄。大官兼小衔.称行。“守”:官吏试职,称守。又,官阶低而暂任高官职,时亦称守。“丞”:副职。
译文:伯玉(魏整)即日起要改徙署理行丞事,试职担任安阳县令。
背景资料
关于石门
汉朝时,中原与四川的重要交通路线是褒斜道,褒斜道陡险崎岖,时断时通。褒斜道南口,就是石门洞,这是用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洞,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据《石门颂》记载,石门开凿于公元1世纪,之后时通时塞,历次修复。汉永平四年(61年),明帝曾下诏修褒斜道,凿通北褒谷中的石门。安帝时(107-125年),桥梁断绝。顺帝时,身为司隶校尉的杨涣,奏请重开石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并将旧道进一步开拓扩大。
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汉中太守武阳人王升(王升是杨孟之同乡)于石门石壁上刻文,推序本原,颂扬杨涣开凿石门之功。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石门洞淹在水库中。石门石刻被凿迁至汉中,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关于杨涣
杨涣,字孟文,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人,生卒年月不详,以清秀博雅著称,先后任过台郎(尚书台的尚书郎)、相(相当于县令的候国的相)、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中郎(皇帝的近待官)、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并负责监察京师附近各郡的监察官)。《华阳国志》赞他“孟文杰出,政绩卓著。”
考证经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云:“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这是有关《石门颂》的最早记载。
郦道元精于古历史地理之研究,为世所公认,但疏漏失察之处,也在所难免。以上记载中就有两处失实:一是颂文中因有“杨君厥字孟文”一语,郦氏便误以为这位杨君名厥字孟文。后世不少学者沿袭郦说,不加深究,遂致以讹传讹。如宋欧阳修《集古录》即从郦说,赵明诚《金石录》更将《石门颂》径称为《杨厥碑》了。经过宋代洪适《隶释》一书的考证,才弄清此处的“厥”字,实际是语助词,也可解释为“其”或“他的”的意思,并不是这位杨先生的名字。洪氏引《华阳国志》所载,杨君实名涣,字孟文。二是郦道元及其以后的许多人,以为古石门是杨孟文开凿的,这也与史实不符。
开凿石门之举,早在汉高祖刘邦时代就开始了,只是没有完成。据石门的另一著名摩崖《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明确记载,东汉明帝水平六年至九年(63~66),汉中太守鄐君最后完成了开通褒斜、石门的任务。后因安帝初年屡遭战乱毁坏,石门阻塞不通。顺帝初年,经杨孟文再三奏请,才重新修复。因此,杨孟文与石门之首次开通,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