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吴中区位于苏州南城,于2001年由原吴县市撤市分设成区,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孙子兵法》的诞生地,故宫设计营造者、“香山帮”鼻祖蒯祥的故乡。

吴中区陆地面积742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吴中区辖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吴中经济开发区、穹窿山风景管理区和7个镇、8个街道及6个国家4A级景区,户籍人口60万。

吴中区占太湖1459平方公里、约3/5碧波水域、180余公里亲水岸线,苏州近80%丘陵山体。区内盛产洞庭山碧螺春茶、太湖大闸蟹、枇杷、杨梅及“太湖三白”等名特优农副产品。

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吴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当时很先进的“良渚文化”。

从三山岛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来推断,大概有一万多年历史;如果从商代末年(约公元前12世纪)泰伯、仲雍避奔江南建“勾吴”算起,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此后春秋战国时期先后被称为吴、越、楚);如果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算起,则有二千多年历史。隋唐时代,吴地平息战乱后区辖有所变化。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苏州。十一年(591年)吴县县治迁徙至横山(今横山镇)。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部地置长洲县,两县分境合城而治。 隋唐时代,吴县的农田水利和漕运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吴县不仅成为江南运河航运的要地,也使

大片 的农田灌溉得到了改善。“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这些诗咏真实反映了当时吴县物阜民丰的繁华景象。交通的改善,使吴县的手工业和多种经营也同时得到发展。丝织和刺绣等开始盛誉天下,产品逐渐运销海内外。

洞庭山的橘子、枇杷等花果成为“贡品”。“洞庭橘熟万株金”、“树树烟笼疑带火”即为洞庭山区果林的生动写照。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长洲两县均属浙江西路。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算起,则

有二千多年历史。秦初,吴县地域广大,包括常熟、吴江、嘉兴等地在内。秦之后,吴县的地域、辖属屡有变化。至东汉末年,吴地属孙权割据地。晋武帝灭孙皓,分天下为十九州,吴属扬州。晋太康四年(283年)县境北部析置海虞县(今常熟市)。宋、齐、梁、陈四代吴县均为吴郡。梁代侯景之乱时,吴郡一度还曾被称为吴州,后吴州、吴郡、吴县治所同驻一城。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长洲两县均属浙江西路。清雍正二年(1724年),划长洲县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长洲县合城而治。后又划吴县东山、西山建太湖、靖湖两厅。至1912年,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销市建置,辖区复归吴县。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市、县分设,析城区和郊区置苏州市,周围乡

村为吴县,东山、西山及太湖湖区划建太湖行政办事处。1953年5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改建震泽县。1959年撤销震泽县,复并入吴县,隶属苏州专员公署(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

解放后的吴县,没有另建县城,全县的党政机关驻于苏州市区。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84年开始,吴县在离苏州市中心约3千米的城南开辟总面积为20平方千米的新城区。1989年8月,吴县机关迁入新城区。

1995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县,设立吴县市,以原吴县行政区域为吴县市区域,市人民政府驻长桥镇。

2000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吴中区下辖1个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农业园区、7个镇、8个街道和穹窿山风景管理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吴中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南部,东接昆山市,南与吴江区相连,北与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虎丘区接壤,西衔太湖,与无锡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5′~120°54′,北纬30°56′~31°21′。全境东西长92.95公里,南北宽48.1公里。

地形地貌

吴中区是典型的东部水网地区,地处长江下游,为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水网稠密,江河湖泊众多。东部以平原为主,由水网平原、低洼圩田平原等构成。全境东西宽92.95千米,南北长48.1千米。土质:吴中区平原地面组成大部分属河流冲积、湖积相物质,浅层内以灰色变形较小、强度较高的粘性土为主,质地紧实,一般承载力为20T/M2左右。吴中区地面平均海拨约5M,地势平坦,坡度平缓,地势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标高。

吴中区西部有低山丘陵,系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成“岛”状分布在太湖之中和沿岸镇内。境内山脉最高峰为穹窿山,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

水文

吴中区最高水位平均值3.38M(吴淞标高,下同),最低水位平均值2.43M,常年水位平均值2.83M。

气候

吴中区年平均温度15.8℃(最高35℃,最低-3℃),无霜期长达230天左右。

人口

2012年末,吴中区户籍人口605000人。常住人口1158410人,2000到

2010年检年均增长率为4.92%。2011年底,吴中区总人口60.33万人,60周岁以上老人11.59万人,占总人口19.21%。预计到“十二五” 未,吴中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2.8万人,占总人口的21.21%。60岁以上老年人中,70~79岁为3.3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9.24%;80~89岁的1.4万人,占老年人总12.7%;90~99岁的1285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1%;百岁以上老年人1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0.01%。80岁以上高龄总人数为15301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3.2%,比2006年底80岁以上老人12034人增长27%。

经济

概况

2010年,吴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602亿元,增长13.6%,高于预期

目标1.6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亿元,增长20%,高于预期目标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8亿元,增长20.3%,高于预期目标4.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27元,分别增长11.3%和12%,高于预期目标1.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左右,高于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吴中区是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原产地,主要农副产品有优质稻米、枇杷、杨梅、银杏、板栗、桂花、席草、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菇、荸荠、莼菜、红菱、花卉、苗木、太湖大闸蟹、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鱼)、青虾、鳜鱼、鳗鱼、河蚬、鳖和藏书山羊、东山湖羊、生态草鸡等。

2010年,吴中区全力推进沿太湖高效综合区、西部丘陵生态林茶果区、东部平

原传统农业区等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六个一”工程实现产值30.5亿元。粮食储备保供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一批区级示范库。

第二产业

2010年,吴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4亿元,分别增长21.1%和21.8%;完成技改投入62亿元,占工业性投入的72.9%。

第三产业

2010年,吴中区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62家,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7200万美元、离岸执行额3200万美元。中国工艺文化城、光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15只项目被列为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6.2亿元,增长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