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线条的勾勒工夫最能体现画家的功力。伍嘉陵先生的线条勾勒得流畅、肯定、准确、有力,多变而统一,能以不同的线条准确概括地表现出物体的形体结构和虚实质感、空间关系。作品渲染工夫是否深厚与画
面是否厚重很有关系。而此又与素描有关系。伍嘉陵先生由于早期学过素描,故他的工笔画并不觉得单薄;画面的色彩能做到调和中有变化,对比中有统一,通过色相的冷暖、明度、纯度的变化进行对比,使画面产生明快效果而不俗。
伍嘉陵先生的写意画也有一定的造诣。早在八十年代初,就被商承祚、廖冰兄以及八十年代后期的王玉珏等大师名家所激赏。尤以水墨写意鳙鱼(大头鱼)画得生动出色,独具风格,顺德至今无出其右。用笔用墨,概括准确,活泼灵动,墨韵丰富。其题款更见其文学修养功力,长款穷款,亦诗亦文,配合其潇洒飘逸的行书,加上典雅鲜丽的印章,显示出了一种寓新
于旧的文人画的本色。
伍嘉陵先生的写意画如《春酣》《牡丹小品》,墨气淋漓。七十年代中后期的《花卉小品》、《芙蓉鸳鸯》也比较明快灵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鸡》,是在得《花卉小品》、《芙蓉鸳鸯》也比较明快灵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鸡》,是在得天津画鸡名家贾宝珉的亲授和深入临习著名画家黄胄画鸡的造型所形成的面目。当然,在这段时间里,嘉陵先生更多的是放在他的“跟自己过不去计划”上和立身于“补庐”(“亡羊补牢”之意)来策励自己,在工笔画上下大功夫,以工笔画起动,以写意画接力。
几十年来,伍嘉陵先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成绩。他的油画《瓶菊》,剪纸《读报》,同时入选省职工美展,剪纸获得二等奖;工笔画《蕉鱼图》获得中国文联和《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华人艺术大展”
的铜奖,并获“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工笔人物画《于谦像》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首任院长魏传统所收藏。
五艺兼擅 古风犹存
闻名中外的岭南国画大家
伍嘉陵是勒流人,读完4年小学,再读6年旧塾,勒流两大名师刘杏樵、伍镜穆都是他的老师。刘杏樵是秀才,那个时代,商场老板子弟多是他的学生。伍镜穆为拔贡,曾是近代学者朱彊村门下,他先后培养出许多文学、书法人才。两位名师为年幼的伍嘉陵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和书法基础。伍镜穆老师曾以“短篱扶豆叶”为上联,要求学生当堂应对下联,正当其他同学无以应对时,伍嘉陵竟脱口而出“深院锁梧桐”,此联深得老师首肯。然而,伍嘉陵的梦想不是文学,也不是书法,而是国画。伍嘉陵习画,最先启蒙于伍子鎏,后又师从临习于岭南名家赵少昂和大晚画鱼名家卢传远,并因而有机会遍览广东名家名画,当年高剑父、关山月、黎葛民等经常拿作品来卢传远的影字馆拍照,大师作品不断给伍嘉陵熏陶和启迪。解放后,广州接连不断的中外名作展览,更是伍嘉陵留连忘返的课堂。这期间,他还先后请教于梁占峰、李云、陈永锵和天津的贾宝珉、刘书仁等山水花鸟画家,又在广州业余进修了人物素描、油画等。 拜各地名家为师,伍嘉陵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他的速写、漫画、国画、剪纸、连环画及书法、篆刻不断发表在各级报刊上。60年代中,伍嘉陵以一位山区地下女通讯员的壮烈事迹为蓝本,创作出《彩虹》连环画,正当福建人民美术出版社筹划出版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仅连环画胎死腹中,就连国画大家的梦想也夭折了,伍嘉陵的创作激情在运动中消磨殆尽,只剩下工艺美术设计傍身糊口。
曾有一次,伍嘉陵画作在天任美术馆展出,一位颇为敬仰他的年轻人竟然惊奇地问道:“伍老师,乜你也画画?”
伍老书法名气似乎超过美术,而其实他“诗书画印文”五艺兼擅。一本《顺德当代书家系列丛书·伍嘉陵》专集,书体包括楷、行、草、隶、篆和碑体,文体包括诗、词、联、文、札。其作品特邀入展、收藏和刻碑,遍及国内东、南、西、北和域外。日本知名书法篆刻家中岛春绿评价,伍老长年研究各种古典和楷行草篆,写风流畅,笔妙入神。中国书协理事,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纪光明推崇伍老为“书法艺术的长青树”。伍老数十年书法艺术探索,在国庆60周年和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之际,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和奖章”,佛山仅有一人获此殊荣。
然而,伍嘉陵最难舍的还是国画。有次参观全国九届美展,伍嘉陵发现1000多幅精品,竟没有几幅以鱼为题材的国画,于是他突发奇想,要“以书法带画,以工笔带写意”,独树画鱼新出路。年近七旬重拾画笔,伍老便制定了一个“跟自己过不去”的计划,意思是要与时间赛跑,要在工笔鲮鱼方面再创一条新路。为了专攻鲮鱼,伍老重温卢传远画鱼册,对鱼不熟悉,他买来水族箱养着,鱼鳞排列无法准确钩勒,他通过电脑扫瞄放大临摹。一条脊鳍,先后改进七八次,终于使传神的鲮鱼跃然纸上。有一次,有家日本公司高层和台湾友人来访顺德,他们看到伍老的工笔鲮鱼,当即以高价购藏。
伍老性格内向,不事张扬,却铁心竭尽全力冲刺画艺。古训有“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为此,伍老给其画室命名为“补庐”,又因一心书画,别无杂念,晚年又自号“雪翁”。隔窗观赏伍老泼墨挥毫,看他仿佛远离尘嚣,写书,书淡如菊,画鱼,如鱼得水。
筹建书法研究会
“勒流翰墨”名动京城
说起勒流翰墨,大家都知道,这是顺德的书法品牌,可这个品牌是怎么打出来的?如果不是采访伍老,个中细节真不能详知。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发出筹备“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征稿通知,分配给广东的入选名额只有20名,省书法篆刻研究会(省书协前身)主持评稿,因名额太少,许多与会代表主张全部分配给广州作者,而研究会负责人著名老书法家秦咢生不同意,他认为应根据书法水平评定,不应以城乡来划分,他从应征稿件中拿出伍嘉陵、蔡任平的作品为例说,这两幅作品虽然来自农村,但水平并不比广州低。在秦公的坚持下,伍、蔡作品成功入选全国首届书展。 国展之后,伍嘉陵去拜访秦公,秦公说,在北京开会,许多人问及广东作者情况,他大都熟悉,唯独忘记了一人。伍嘉陵问是否有“鲁斋”名号,秦公说好像有,伍嘉陵再问是否姓蔡,秦公说好像是,伍嘉陵便问是不是叫蔡任平,秦公竟然拍掌说正是。这时候,伍嘉陵告诉他,蔡也是勒流人,秦公无比惊异地说:“全国书法展览,广东只有20个名额,你们一个公社就占了两名,勒流是不是有很多书法爱好者?”伍嘉陵说,勒流先贤刘杏樵、伍镜穆是书法名师,他们培养出了大批书法人才,勒流很多中年人都可以挥笔书写。秦公听后,连忙嘱咐伍嘉陵多和本地书法爱好者联系,等条件成熟时筹建书法组织。
伍嘉陵回乡后,立即向时任勒流公社党委宣委卢炽图汇报,卢炽图听后又向时任公社党委书记高澄柏汇报,高书记知道公社有两人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书展非常高兴,当即同意由卢负责,由伍嘉陵和公社干部卢佩芝组织发动,首先成立一个7人小组,其成员为伍嘉陵、蔡任平、卢佩芝、卢炽图、谢青(后因工作调出,补入洪金桂)、吴范夫、梁礼锵。当时伍嘉陵是羊城书法研究会理事,他提议参考羊城会名,定名为“勒流书法研究会”,这就是全国第一个农村业余书法组织。
勒流书法研究会刚刚成立,便收到羊城书法研究会会长连登要求两会联展的邀请。联展之后,连登又建议勒流书法研究会到广州文化公园再搞次展览。此次展览引起广东名家关注,商承祚、秦咢生、廖冰兄、麦华三、李曲斋等给予高度评价,省书协秘书长秦燃更提议勒流书法研究会进京办展。当时,秦燃是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北京有许多老战友老上级,这一建议得到顺德县文化局和公社党委重视。1984年10月,在全国业余书画组织还没普遍组织起来的情况下,勒流书法研究会作品率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出,因得到秦燃和勒流同乡、解放军总后勤部伍光、洪醒华伉俪的合力推介,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解放军艺术学院首任院长魏传统等著名书法家,范曾、刘炳森、李铎、夏湘平、王遐举、尹瘦石、萧军等名作家都赴展参观。“勒流翰墨”由此名动京华,张爱萍还给伍嘉陵题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留作纪念,魏传统则给他写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条幅。…